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西南交通大学校徽成盾牌状,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质锤;右上角是“唐山”字样和铁轨;左下角是荒地上的两棵大树;右下角为水准仪。在大树与水准仪之间是“交大”字样;中间的“西南交通大学”字样是后人加上的。
整个校徽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当时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点。
校旗
精神文化
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47年5月15日,在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重新确定原交通大学之校训为唐山工学院之院训。
学校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1916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学校以94分的成绩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为此除给学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校歌
1929年10月,交通大学决定确立校歌和院歌。经1930年1月和5月专案审查委员会两次审议讨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唱响在唐山校园。院歌歌词由曾任唐院国文和历史教员的国学大师吴稚晖先生创作。
1947年5月15日,学校举行了唐山复校暨51周年校庆活动,重新公布了修改后的院歌。
《西南交通大学校歌》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 |
社团文化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于1949年唐山解放之后正式成立,工会致力于团结和动员广大工会会员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围绕学校中心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作贡献。校工会多次获得上级部门工会的表彰,先后获得过高校工作竞赛评比一等奖和“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奖”;校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被全国教科文卫工会表彰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等荣誉。
西南交通大学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包括:“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活动,传统茶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一所大学的抗战》观影活动,西南交通大学“献礼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国韵文化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等活动。
“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2024年4月25日,“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的老师来到犀浦校区五食堂,在大厨的指点下,端出精心烹制的糖醋排骨时,这也意味着本次“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系列活动圆满落幕。美食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传统美食文化。丁怀喜老师指出,糖醋排骨是糖醋味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道大众喜爱的汉族传统名菜。鲁、浙、川、淮扬四个菜系中都有这个菜。。为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质,校工会携手后勤保障部工会饮食服务中心,在今年三八节之际开设“交大美食”烹饪技能培训班,邀请厨艺名家现场传授传统佳肴烹饪技艺。活动分为4期,吸引了60余名教职工积极参与,先后学习了水煮鱼、口水鸡、干锅兔、糖醋排骨等烹饪技巧。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2023年,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12期承唐讲坛邀请到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重庆市音协主席、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以及民族歌剧《尘埃落定》的主演一起走进西南交通大学,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带领师生们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在本次讲座式音乐会上,刘院长以“讲演结合,赏析并重”的形式与交大师生们畅聊了艺术的功能、歌剧的概念并解析《尘埃落定》。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军琪表示,用优秀剧目重新演绎文学名作、让民族歌剧走进大学校园,不仅让经典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师生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挥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