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晃侗藏红米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新晃侗藏红米历史渊源

新晃侗藏红米

历史渊源

侗族素来以大米为主食,但偏爱糯稻,种植以带糯性的水稻居多。1987年,文物考古部门在新晃水河沿岸的大湾罗打岩坡新石器遗址、新晃大洞坪贝丘遗址文化层中发现了原始稻谷颗粒和稻灰,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新晃先民就将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开始水稻种植,进入了农耕时代。由于侗族只有语言传承,没有文字记载,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入,才相继有了《晃州厅志》等地方史志。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晃州厅志》,其《物产卷·谷之属》载有:“郡境稻名不一,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糯之种则有扫箕糯、光头糯、牛皮糯、红糯、白糯、种禾糯诸名”的记载。其中,“红糯”就是新晃侗藏红米。

经历了野生稻——高秆红米稻——矮秆红米稻的水稻驯化过程的新晃侗藏红米是侗族人农耕文明的见证人。2013年8月,经中国农业遗产专家及农业部的考察,认定“新晃侗藏红米”为“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体现了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山上封山育林,山下引水灌溉,林稻相间,相辅相成。水旱轮作的循环系统,既丰富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又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成分。种植系统与养鱼养鸭系统的有机结合,无形中建立了一套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2014年6月,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