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是学校共有的哲学观、信仰、期望和态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行为的价值核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自主、自治、自由、自信”。这一核心价值观辐射渗透到了学校各个角落细胞,渗透到了学校环境、制度、礼仪、活动、社团、传媒、课程、态度、行为中,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文化、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
1·自主的课堂文化
学校构建的“二·五”游艺课堂与“体验式德育课堂”是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课堂的颠覆。在游艺课堂,真正把知识还原到过程中,强调知识的体验性与生成性,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体验式德育课堂,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升华生命,逐步积淀成健全的人格。两种课堂都是自主课堂,教师只是主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的真正主人。
2·自治的班级文化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班级、学校的主体。学校从班级管理的改革入手,逐步落实“学生自治”。
班级文化建设的两大抓手是自主的文化建设和自治的班级管理。
班集体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组内设置互助学习对子。小组成员共同确定组名和组号,设计制作组徽。在小组建设的基础上,全班同学一道定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等。随着小组及班集体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提炼出班级文化的思想内核,谓之“班魂”。学校定期组织班级文化巡展。
班级自治委员会负责班级日常管理。自治委员会采用小组和个人推荐、班内竞选的方式产生,负责召集全班同学讨论并制订班规,负责日常检查与评比,负责有关活动的组织、安排等。最能体现班级自治的是,在“自治委员会”之外,推行“值周(日)班长制”,学生轮流当班长。在班级,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中,没有“惩罚”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反思台”,鼓励违规的学生自省,自省而自知,自知而自励,自励而自强。
班级管理自治,班级文化自主,使得每个班级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学校变得丰富多彩。
3·开放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理念文化、课堂文化与班级管理文化,还包括校园的视觉文化、学校层面的制度与行为文化、社团文化等等。
学校在不同位置布置了相应的文化主题和内容。科教楼以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为主,教学楼以教师实践智慧与学生生命成长为主,公寓楼安排礼仪、就寝制度等内容,食堂以健康饮食、文明就餐为主题,地表绿地是净化校园、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宣传窗主要展示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成果,围墙布置了经典文化。校园文化布置充分体现儿童特点和意志,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学生设计和创作的。学校文化满园、书香浓郁,既显静态之美,又实现对话与沟通,呈现流动、开放之美。
学校初步建立了学生民主管理学校的制度。首先是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负责收集学生意见并以提案形式提交大会,由学校作出解答和落实。学代会选举产生的学生会是学代会的常设机构,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如“学生一日常规”制度的制订和落实(检查、督促、评比)。其次,学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学生社团(小组)建设,把怀有各种天赋、个性、特长、爱好的学生集合起来,成立兴趣小组或社团,如华茂文学社、萨克斯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机器人兴趣小组、剪纸兴趣小组、篮球队、田径队、雷锋爱心基金会、义工社团、文明岗、广播站、校报、网站等。学生社团(小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