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益阳市赫山万源学校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办学特色

益阳市赫山区万源学校

办学特色

学校摒弃传统的工具制造型教育模式,创立了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体验式全人教育模式,具体包括两大特色教育模式:“二·五”游艺课堂和“三·三”德育模式。

“二·五”游艺课堂

“二”是指两案,即导学案和助教案,“两案”的核心是“学”。其中“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以及体验、探究知识的平台。“助教案”是教师基于学情对学生实施导学而进行的一种前期预想,是有针对性地关于方法、策略以及组织形式等的预设。“五”即“目标导学——自学自研——交流展示——巩固提升——学后反思”五大环节。

目标导学——遵循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的原则,多形式、多角度地设置情境,导入课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高效学习的动力与动机,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自学自研——即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学生独立思考,整体感知文本,掌握基础知识,标注疑难问题并反复探究,自我突破,形成见解,并有所发现和创新。

交流展示——发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一种高效学习形式。交流分对学、群学,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手段共同交流独学成果,解决独学中存在的问题。展示分组内小展示与班级内大展示,通过学生讲析、演析(析演与表演)、评析、补充、纠错、质疑,结合老师的归纳、点拨及游艺冲关、积分评价,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之课堂。

巩固提升——分层设计同步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巩固题、拓展延伸题三个层次,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由文本到生活、由课堂到课外、由识记到运用的原则,灵活运用“点将答题”、“小试牛刀”、“快乐冲关”等游艺形式,实现练习的高节奏、大容量,达成检测与反馈、巩固与提升的目的。

学后反思——学生从知识的掌握、方法的形成、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不足的内容与原因,评价自我与他人的表现以及课堂的效果,实现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游艺”则是受网络游戏中冲关、加分、晋级等手段的启示,开发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组织形式。“二·五”游艺课堂是对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的颠覆,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它成功实现了师生角色和地位的大转变,学生主体性得到凸显。同时成功地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证统一和学生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的有机统一。

“三·三”德育模式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生命教育,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灵魂教育,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体验式德育是我校一种德育形式,学校将其纳入课表,在4~9年级常态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人文经典诵读,则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九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全程育人,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全方位育人,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摒弃成人教育的内容,摒弃口号化、空洞化的东西;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教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与信仰,生成健全的人格。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德育不再仅仅是德育工作部门和班主任的工作。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