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0个;有二级学院19个。
院系专业教学机构 | 专业名称 |
---|
交通与运载学部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智慧交通研究院 | |
医学部 | 基础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临床医学院 |
护理系 |
医学检验系 |
汉江医学研究院 | |
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 |
教师教育学院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美术学院 | 绘画、动画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
食品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生物科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计算及应用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物理学(物理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 |
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 |
政法学院 | 法学、社会工作 |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地理科学、旅游管理 |
功能材料研究院 | |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 · 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 | |
截至2024年6月,备注:学校官网简介与专业设置页面数据不一致参考资料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湖北文理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科建设类别 | 学科专业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机械、教育、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旅游管理、设计 |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 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食品科学与现代康养、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创新 |
省级重点学科 | 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政治学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湖北文理学院有教职工1715人,专任教师1229人,其中正高级228人,副高级488人,博士学位教师507人,硕士学位教师606人;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55人,聘请隆中学者、特聘教授等20余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师资队伍(部分)类别 | 名称 |
---|
隆中学者 | 李鑫 |
王鸣魁 |
吴波 |
胡钊政 |
郭柏灵 |
李中杨 |
省级教学团队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
机械学科机电测控课程群教学团队 |
新闻传播实验类课程群教学团队 |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 |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语言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
智能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湖北文理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
教学建设类别 | 学科专业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社会工作、学前教育、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车辆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地理科学等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地理科学、物理学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 |
省级品牌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离散数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实践》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工程实践》《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广播电视导播》《中国传统文化》《新闻学概论》《应用写作》《微电影创作》《摄影基础》等 |
参考资料 |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湖北文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中国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交换、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师生申报各类公派出国留学、研修项目,每年选派数十名师生出国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开展科研合作;已招收与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生二百余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