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战略
人才强企战略
未来15年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局势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安全和统一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主要军事大国的国防工业转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对集团公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国民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稳步提升,将为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为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面对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集团公司必须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加快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新突破。集团公司承担着载人航天工程二期、月球探测、建造空间实验室、开展空间交会对接、研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和大容量通信卫星以及其他工程研制等任务,要完成这些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获得主动,培育自己的技术优势,关键在人才。集团公司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重要部署,指出实施人才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2004年,集团公司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将航天科技队伍由原来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支队伍细分重组为五支队伍,即领导干部、出资人代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提出了《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将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明确提出了人才强企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是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关系到集团公司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和改革发展的进程,关系到集团公司的兴旺发达,而且也关系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集团公司人才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在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累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占领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
队伍现状
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2万余人。拥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级专家3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8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3名,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365余名,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0余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4名,“全国技术能手”58名,“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31名,“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和“航天技术能手”300余名。
队伍建设
(1)以大胆选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进班子、压担子为突破口,改进干部选拔方式,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青年管理人才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班子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领导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截至2007年底,集团公司所属各院、公司及直属单位领导中,45岁以下的占到44%,比“九五”末提高了20个百分点;科研院所行政正职中45岁以下的达到51%。把配备优秀青年技术骨干参与航天新型号的研制作为锻炼和选拔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一批熟悉型号科研生产、专业技术造诣高、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及时推到型号一线领导岗位,基本完成了人才的代际交替。
(2)根据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确定高校毕业生的接收标准及层次比例。在27所著名高校设立“casc奖学金”,提升集团公司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地位,有效地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力。从2001年起,集团公司先后在全国20余所重点高校组织举办了“新世纪、新航天、新形象”、“放飞神舟、实现理想”和“聚八方英才、铸航天伟业”为主题的“中国航天企业形象巡回展暨航天专场招聘会”。扭转了“九五”期间和“十五”初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不利局面,为集团公司人才队伍补充了大量优秀人才。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9921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92余名、硕士研究生6698余名、本科生10707余名,研究生比例达到37%。利用航天优势、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广开视野,重点引进一批专业对口、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不断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每年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文化程度高、具有专业特长的大专毕业生充实到数控加工、电装、电调和测试等知识技能复合型、技术技能复合型岗位上,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3)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起岗位工资为主体、薪酬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所属企业单位全面实行了岗位系数工资制,所属事业单位实施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对主要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实施年薪考核,初步构建了科学考核的责任体系,以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合理确定成员单位负责人薪酬水平。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加强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管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依法为各类人才建立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积极推进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4)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建立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机制。集团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人力资源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先后制定《领导干部管理规定》、《专家选拔与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引进管理办法》、《职工培训教育管理规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等涉及人才选拔、培养、吸引与使用等管理规定和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航天特色的市场化的选拔录用机制、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化的人才培训机制、规范化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适应航天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实现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紧密围绕人才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着重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战略开拓能力。强化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推进干部挂职任职交流,推行党政领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推进民用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领导干部党校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参加相关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依托集团公司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技能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积极组织技能人才境外培训,促进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各级科技委、专家组和知名专家的作用,以老带新,帮助、指导年轻人探索攻关路径,做好航天高技术的传承和再创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才,采取优先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种奖项、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进一步调动人才队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开展“名师带徒”,鼓励传帮带。命名了以“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唐建平、高凤林,“全国劳动模范”庞勇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连友的名字命名的学习型班组,并有计划地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