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历史沿革

中国死海运城盐湖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们或通过猎食动物获取盐分。当中原地区有原始农业,人们以粮食为主食后,盐变得格外重要。河东盐池周边数千平方公里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地带,运城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

夏商时期

夏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夏朝建都安邑近盐池。夏代东下冯遗址在盐池东部10公里内,海拔高于辕村遗址,印证夏禹时代雨量增多、盐池水域扩大记载,该遗址与盐池密切相关。商代在东下冯修城堡,城内有大片储盐盐仓,河东盐池在商王朝都城之西,甲骨文称西土,盐池被称为“卤”,“西”字与“卤”同形。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晋国兼并周边小国后盐池归其所有。晋昭公六年,大夫戎生以盐到安徽一带换铜,铸编钟记述此事。当时河东盐池可自由采捞。鲁国有贫士顿,向陶朱公询问致富之道,陶朱公让他到西河(晋南一带)牧羊,顿到猗地发现池中可采捞盐,《史记·货殖列传》载:“猗顿以盬盐起……与王者埒富。”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河东盐池归魏国,魏国在盐池北边置盐氏邑,经营管理盐池。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在河东郡治安邑设盐官——均输长,管理盐池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东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南安邑县(在今山西运城市),设盐官驻南安邑。

唐朝时期

唐代,河东盐池发明垦畦浇晒法,又称五步产盐法,大大提高了盐池的产量。为了加强盐池管理,在盐池周匝开挖壕沟,并围以樊篱。唐代以前,人们奉“盬宗”为河东盐池之神。唐代宗封河东盐池之神曰“宝应灵庆公”,在安邑县城南建祠奉祀。

宋朝时期

宋代分河东盐池为东、西两池,于安邑和解州分别置盐官——榷盐制置使,封东池盐神为“永泽资宝王”,封西池盐神为“广济惠康王”,并在唐代壕篱的基础上修筑了矮马短墙。

金元时期

金代设解盐使司,置解盐使、解盐副使,管理河东盐务。元代在平阳设都转运盐使司,管理河东盐务,都转运盐使为从三品,这是历代盐官最高的品秩。在安邑城南圣惠镇置盐场官。元至正十六年,运盐使那海俊德在盐池中部北岸修筑凤凰城,城内置运盐使司,管理盐务。在运城南卧云岗修建池神庙,奉祀“宝应灵庆公”。

明朝时期

明代承袭元制,设河东都转运使司管理盐池东、西、中场。继承垦畦浇晒法,设畦户经营生产,筑72道堤堰防嵑水入池,设堰户管理,各地设盐户经营运输销售并将人头税入盐税征收。畦户、堰户、盐户归盐运使管辖,盐运使正五品衔。正德年间筑盐池禁墙,周匝百十六里,初设北墙中部一禁门,后增东、西禁门,分别为育宝门、佑宝门、成宝门。禁墙内由缉私营管辖,外归掣制署,置游击将军管理三巡检司。运盐道二里一铺,归巡检司管辖。

清朝时期

清代乾隆年间,山西布政使编修《河东盐法备览》,分盐池、运治、职官、渠堰、坐商、运商、引目、课额、律例、学校、奏疏、艺文十二目,记述了历代对河东盐务的管理。正在此时,将河东盐池实行民运民销,按“摊丁入亩”的办法征收盐税。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板荡,河东盐池生产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解放后,围绕盐池的保护与利用,运城潞盐管理局、潞盐制造场联合会、潞盐运销公司、运城盐务大队等组织先后设立。

1985年,经过对运城盐池资源的充分研究,潞盐生产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硫化碱、工业无水芒硝等产品。

2003年10月,某集团为了有效地保护运城盐湖这一中国“死海”资源,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