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协和医学院办学条件

北京协和医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19个研究所,并设有10个学院,共有3个本科专业。

院系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学院临床医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药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脑和类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资料来源:注: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招生计划纳入清华大学的总招生计划之中,由两校共同完成招生录取工作注:本科药学专业由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联合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点3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三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此外,院校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 1‰行列(临床医学、药学),拥有13个esi全球前1%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7个a类学科。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预防医学及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中药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生物学、药学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
国家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胸心外)、外科学(骨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外科学(普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神经病学、眼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转化医学
北京市重点三级学科外科学(普外)
a类学科基础医学、药学和生物学3个学科获评 a+、临床医学获评a,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获评 a-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群医学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已建设有1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6门,spoc课程22门。2023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40门,207门次。2022年共出版教材13种(学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2023年组织遴选和推荐学校64名老师申报人卫出版社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及编者,涉及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学科。学院建设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5个。
教学建设
类别名称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护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临床诊断学、放射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护理学基础、全科医学一社区早接触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师团队、临床医学团队、临床学院内科学系教师团队
注:名单数据不全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校本部及各科研院所教职工 3292 人,6家附属医师资8468人。专任教师734人,外聘教师140人,“双师型”教师 91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12·40%;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580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9·0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722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98·37%。

优秀教师
类别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沈岩、赵玉沛、赫捷、顾东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肖培根、巴德年、朱晓东、刘德培、甄永苏、孙燕、程书钧、高润霖、邱贵兴、郎景和、林东昕、胡盛寿、王辰、王锐、蒋建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晓良、陈杰、张其清、韩忠朝、徐宁志、蒋建东、金奇、朱大海、王建祥、邵荣光、王明荣、赵春华、樊赛军、赵晓航、郭顺星、陈启军、刘芝华、蒋澄宇、庾石山、张宏冰、彭小忠、石建功、程涛、何玉先、王洁、蒋太交、王健伟、黄波、张烜、荆志成、许琪、吴晨、余佳、蔡军、周光飚、王利、徐蔚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婧、石磊、冯晓明、刘鉴峰、李平平、汪一波、陈厚早、赵方辉、胡友财、彭宗根、鲁向锋、程辉、朱平、王芳、兰峰、吴南、何苏丹、马瑜婷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单不全)

合作交流

2017年,学校与牛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牛津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cams-oxford institute,coi)” ,主要研究目标是促进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免疫机制及新药开发的研究。2018年,医科院与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签署健康长寿项目备忘录,共同筹备合作项目的启动;2019年,院校组织召开南山峰会,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凝聚全球共识,贡献中国方案;2020年,院校克服疫情影响,与美国医学科学院合力推进项目的落实,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健康长寿创新大赛。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牛津大学成功举办covid-19网络视频研讨会。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