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浦第四中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福建省漳浦第四中学校训

福建省漳浦第四中学

校训

一九九九年春夏之间,经过于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并讨论,福建漳浦四中确立校训为“忠诚、协作、求是、创新”八个字,后经第六届教代会通过。

学校语文组同仁相约为校训解说释意——

说 校 训

前言

漳浦四中校训“忠诚、协作、求是、创新”诞生了,这是漳浦四中建校史上的一大创举!

训者,准则也。校训,是全校师生言行所依据的准则,它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制定的,极为及时、必要。有了校训,全校师生的言行就有依据,凡是就不至于逆情背理;有了校训这一指南针,我们学校这艘大船的航行就有正确的航向,就能乘风破浪前进,平稳顺利的驶向胜利的彼岸。

校训“忠诚、协作、求是、创新”,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忠诚是思想和工作态度,协作是工作要求及其艺术性,求是是工作原则与方法,创新指工作的创造性及新突破。具备正确的思想和态度,讲究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工作起来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忠诚,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根本;立本,才能矢志不移,尽职尽责。协作,是凝聚力的标志;有否凝聚力,上下级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能否统一意志,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好既定任务,至关重要;各人自扫门前雪,我行我素,遇事互相推诿,终难事有所成。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可以认识运用之,却违背不得,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创新要求拥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工作,这是形势发展和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现实是优胜劣汰,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危机感,凡事蹈常袭古,安于形状,其势必致落伍。

学校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就是我们共同的天,因此,全体四中人必须明确肩负重任,要相信只有把事情办好了,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充实,更有意义。我们必须遵循校训,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全面提高办学效率,切实提高办事层次,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领导满意,群众支持,人人乐教,人人乐学,美丽而文明”的好学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出路,学校才有希望,事业才能日新月异,兴旺发达。校训是学校一切工作指针的高度概括。学校要求结合校情把校训“忠诚、协作、求是、创新”具体化,以明昭全校师生。为此,语文组部分老师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参照有关资料,对校训尝试作粗略的阐释,分《前言》、《忠诚篇》、《协作篇》、《求是篇》、和《创新篇》系列刊出,内容并非拾人牙慧,其紧扣校情,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给人以明示和新感觉,便是这些文字的积极意义所在。当然,其中纰漏在所难免,恳请雅正。

一、忠诚篇

忠诚是对祖国、人民、事业、集体、朋友的尽力,即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对祖国的忠诚就是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精忠报国,无私奉献,不计私利,不讲究得失,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置于首位;对人民的忠诚就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就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对事业的忠诚就是坚守岗位,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提倡的是爱岗敬业的精神,讲究的是干一行精一行;对集体的忠诚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将集体的兴衰荣辱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朋友的忠诚就是对友情珍惜,要精心呵护,细心扶植,做到不包庇,不袒护,敢于直言,有瑕必指,实事求是,乐于帮助,互为支持,不用贫富作为友情的砝码,不让私欲亵渎友情的纯洁。但忠诚并不是“偏爱”和“愚忠”,而是有选原则的拥护,有原则地投入,只要有利于祖国的振兴,人民的安乐,事业的成功,集体的荣誉,朋友的进步,我们就该忠于斯,诚于斯。

忠诚,要求我们要有鲜明的态度、定的立场,也就是心必专,言必诚,行必果。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矢志不渝,将心用在正事上;只有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将力用在刀刃上。故身为四中人,为师者,当谨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深味肩上的重负,托起明天的太阳;当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己任,教讲法,育讲道,做到让学生称心,家长放心;当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加强修养,提高品性,完善自我;当明确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上效孔圣人,下仿刘让贤,孜孜以求,为国育英才。为政者,当忠于党,忠于人民,当心系天下,励精图治,克己奉公,勤政为民,当以焦裕禄为楷模,以邱娥国为榜样,关心民众疾苦,体味百姓忧乐,廉洁奉公,先人后己,开拓创新,务实求真,带好头,领好路;为生者,当勤于学业,注重修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当常思如何成人,怎样接班;当常问学业可否日进,理想是否日近;当常记“力争上游,我当为首,今修学业,明为报国”,时时刻刻为中华腾飞而奋发攻读。

真为四中,不论为师、为政、还是为生,必以校为家,爱校胜家,既为四中人,当办四中事,当讲四中话,当读四中书,当谨记四中纪,乐道四中理,尽忠四中校,誓创四中业。

二、协作篇

俗话“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我们在完成某任务的时候,只有发扬协作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去年,松花江、嫩江、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乐抗洪的伟大胜利。这正是协作精神的充分体现,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派、一个集体如果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终将一事无成。协作要靠向心力和凝聚力。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目标一致,步伐一致,团结作战,勇于克服困难,并为完成任务义务反顾,这样才能做有所成。就像蚂蚁搬食物一样,先把食物搬进洞里,然后共同享受胜利的果实。试想这一群小蚂蚁如果不是齐心协作,个个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而是“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或干脆站在旁边观看,或三五成群目标各一,或一手攀着美味佳肴,一手乘机美餐一顿,这食物怎能搬进洞穴里呢?下雨天靠什么来度日呢?自然届的小生命尚且如此协作,更何况我们人类呢?看,在拔河比赛场上,身强力壮固然重要,但夺胜的关键是靠大家的用力和合力,还有足球赛、篮球赛等等无不需要协作的力量。

漳浦四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可是,近十年来的高考和中考一直取得好成绩;洪校长来到我们四中后,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我们的校园日新月异,越来越美丽,这些靠的是什么?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认真战胜困难的集体精神。眼下我们的学校正为创建先进校、示范校、省级三级达标校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前进的道路崎岖不平,前面的困难重重,洪校长语重心长而十分坦诚地告诉我们:“办好漳浦四中,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靠一些人是不够的,只有靠我们大家的所有”。只要我们二千多名师生团结起来,发扬主人翁精神,以大局为重,以学校发展为重,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奉献精神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勇往直前,漳浦四中何愁不振兴呢?

摆在我们面前的担子很重,困难很多,任务艰巨,但我们不能后退,不能等待,不能观望,大家携手共进,竭尽全力朝着“走向规范,走向文明,走向先进”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四中的繁荣将指日可待!而我们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共同事业,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一个昂扬大道的四中人。

三、求是篇

求是,也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从中引发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实事求是,而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浩劫”也正是因为违背乐实事求是的原则酿成的国家、民族的不幸。可见任何事情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校全体师生的教学活动,也是有按教学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拔苗助长”之所以可笑,是因为无知妄为;“杀鸡取卵”之所以荒唐,是因为悖理蛮干。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也向来不是一日之功。因材施教,从难到易,从已知到未知,张弛有度,把握好备课、上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这是老师“教”的客观规律性。循序渐进,勤学精思,劳逸结合,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各个环节,这是学生“学”的客观规律性。如果有谁想贪天之功,一蹴而就,那结局可想而知。孔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的活动,因此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不仅教学工作如此,我们学校的其他工作,比如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更新等等,也都只有按其各自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有所成。

当然,客观规律的存在和运行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运用的。然而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客观规律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往往受习惯和偏见的束缚,这就给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造成重重的困难,因此要掌握客观规律没有惊人的毅力、忘我的精神和能动的思想是不行的。李时珍之所以成为大医学家,鲁迅之所以成为大文豪,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大发明家,达·芬奇之所以大画家,都是因为他们不懈努力的结果,凡是事业有成的人无不如此。这些无不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我们只有用足够的辛勤的汗水,才能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因此,想要有所作为的四中人,我们还犹豫什么呢?为了“振兴四中”,观望等待是不行的。现在的四中,百事待兴,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正是需要全体师生出汗出力,献谋献策的时候。一项项措施的落实与完善,一次次活动的酝酿与开展,一个个问题的斟酌与竭尽需要大家;课堂效率的研究与提高,课外知识的充实与延伸,校园建设的规划与管理也需要大家。我们只要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振兴四中”就指日可待。其实,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正是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中高考的好成绩,才有了龙眼场,才有了文化艺术节,才有了整洁优美的校园,才有了一声声坦诚舒心的“你好”······总之,我们的四中正在逐步走向文明与进步。可见,只要我们多去探索和研究,就能逐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运用它服务于我们的事业。

因此,我们大力提倡“求是”,既是说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又是说我们每个四中人都应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钻研努力探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我们四中才能不断走向文明、不断走向进步。所以,求是是我们四中人永远遵循的行为准则。

四、创新篇

创新,其要义是创造新的事物。事物永远在变化发展,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在形式各异的矛盾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矛盾最为典型。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而创新正是这一不变规律的内核所在。创新意味着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敢于向旧观念、旧习惯挑战;创新意味着不墨守成规,敢于超越;创新就是要善于提出建设性的创意和新的设想;创新就是要深入思考,不断探索,闯出新路子。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创新不等于越轨,而是循规律、不盲目地在轨上运行;创新也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创新其目的在于求取发展。四中要发展,这是自身生存的要求,是浦南四镇人民的要求,也是时代挑战的要求;同时“创新”有责任向承担发展使命的四中人提出三方面的要求:

一、领导班子要有创新精神。胸有成竹,高瞻远瞩,站在新形势的高度上,为学校的发展前景制定长远的目标、描绘恢弘的蓝图。反之,若胸无丘壑,骑驴看唱本——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结果只能是子散棋盘,半途而废。四中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事实也正有力地证明了这点:没有创新,四百米大操场只能至今沉睡不醒;没有创新,“八面来风”的新旗台安能威风八面;没有创新,榕树、竹子怎么寻得美好的归宿;没有创新,又哪料到一声“你好”竟缩短了你我之间如许的距离······

二、教师队伍观念要转变,思想要更新。摒弃“自扫门前雪”的旧习惯,增强四中人的主人翁意识,同辛苦共欢乐,群策群力,力争在四中建设中人人皆能独当一面、人人皆为“顶梁柱”。忧患意识不可无,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创新就没出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将有被淘汰之虞。教学上自我完善、精益求精,应清楚地认识到:应试教育、政策不变,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教材教法、日新月异,固守老套、殃及学生。因而,不思变站不稳脚跟,不求新无法于创佳绩。

三、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学生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创新要求每位学生都应该树立“四中人”的新概念,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立足本校,以建设母校为己任,以成就学业为要务,勤耕不辍,自强不息,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在学习上也要力求创新,创新使得我们在文科学校中能够:文思敏捷,立意新颖,另辟蹊径,独具见解;创新使得我们在理科解题中能够:推理严密,发现独到,思维多向,一题多解。

唯有创新,我们才能在文艺、科学、事业、学业等更上一层楼;离开创新,事物岂不恒古不化,文明亦将止步不前,生活只能呆板而无新意。从理性的推断乃至现实的验证都足以说明:

有了创新,一切美好的构思都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有了创新,一切美好的理想的实现都在意料之中。

一九九九年五月于青竹山下

【阐释人:洪万永,李坤茂,陈赐省,邱秀云,陈达元,洪志东】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