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中交集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和集团级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研究基地等各类平台共计76个,涉及公路工程、水路工程、航道疏浚、智能交通、信息技术、交通安全、装备制造、生态保护等产业领域,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涵盖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平台集群。各级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设立开放课题,每年不少于50项。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研究院
借鉴国内外创新生态的先进经验,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依托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示范区建设契机,创建中交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研究院,在海洋工程创新资源整合协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产学研用模式创新、创新人才引培激励、创新生态培育构建等方面开展全面探索,先行先试,搭建中交集团科技创新的全球生态圈和高端平台,实施中交集团大湾区创新生态工程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研究院将承载中交集团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预测和孵化作用,定位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和创新业务孵化的重要平台。利用创新资金支持,对接外部创投网络,结合外部资源以资金和战略支持新业务孵化。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创新链条,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构建系统性支持政策,拟与国际国内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工程创新研究院,在创新的体系化、协同性、开放性、延展性和国际化五个方面大胆探索,培育成为海洋工程科技研发的强中枢、创新协同的组织者和标杆项目的主推手,实现中枢大脑、孵化器和试验场三大职能,推动创新模式向生态系统型创新转化,成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典范。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15年由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道路工程综合方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中交集团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前身为1973年成立的交通部青藏公路科研组,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领域持续40余年跟踪研究,创建了中国冻土工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奠定了中国冻土工程的研究基础,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在桥梁领域布局的唯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基地,牵头组建了交通运输行业桥梁领域唯一的协同创新平台——长大桥梁建养一体化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长大桥中心是世界500强企业、国有大型中央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子公司,董事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喜刚先生。
长大桥中心围绕国内外重大工程建养和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大跨度、深水域及外海桥梁建养亟需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验证平台,重点开发桥梁深水基础、桥梁结构体系及关键结构、高效装配式桥梁、桥梁结构安全监测检测与风险评估等技术及装备,实现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促进技术成果的转移和扩散,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
成立以来,长大桥逐步建立起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牵头的专业研发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61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中交集团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多塔斜拉桥建养关键技术、跨海长大桥梁建养一体化技术等20余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嘉绍大桥、虎门二桥、深中通道、中马友谊大桥等国内外重大工程的建设;公司共获得国家专利106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28项、施工工法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15部,并获得包括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43项。
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交建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依托单位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立足行业技术需求,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不断研发建筑材料和耐久性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重大问题研究能力,解决行业内关键的技术难点,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的绿色精品工程,扩大中交品牌影响力,提升实验室的国际知名度,以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目标,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行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基地。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并为深圳港盐田港、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研究中心以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为申报单位,以中交股份,天津和广州两个航道局,振华重工,中交四航研究院等研究和制造机构为主要发起单位,以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船708所、广州文冲船厂、大连辽南船厂等重点疏浚研发单位和装备制造商为产业化联盟。
研究中心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行业发展需求,研究内容涉及疏浚共性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试验和工程化平台,高效节能疏浚技术的开展、先进疏浚机具与部件、疏浚监控系统自动化和优化技术、疏浚土有益利用及环保疏浚技术、关键疏浚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以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带动提升中国疏浚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重大疏浚装备的自主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研究中心将不断强化产学研用能力,形成产业集群,开展疏浚技术及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工程化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的系统集成及工程化验证,努力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水平一流的疏浚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基地、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交集团岩土工程重点实验于2002年经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成立,依托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年、2009年实验室分别被认定为“港口岩土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港口岩土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2018 年被中国交建评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9年获评“交通运输行业十大创新平台”。
中交海岸工程水动力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一航局)和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港研院),港研院前身是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1970年创建海岸工程水动力实验室,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交建海岸工程水动力重点实验室”。以实验室和港研院为主体,一航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一航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由一航局作为承担单位,港研院作为合作单位,与牵头单位联合组建了“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作为中国交建唯一一家从事海岸工程水动力方面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水运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科研课题研究,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与学科发展建设为目标,为水运工程建设科学规划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规划发展成为技术领先、功能齐全、资源共享、配置先进的国内一流实验室,成为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技术突破、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科研基地。
实验室遵循“技术一流,服务领先”的发展理念,坚持对优势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对创新的持续投入,多年来形成了“波浪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波浪与船舶、超大型浮体、锚泊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响应研究”、“海岸演变规律、港口航道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水动力模型试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瞄准港珠澳大桥工程、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核电厂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相应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深水防波堤研究、新型消浪块体研究、大型浮体三维运动试验研究以及海啸波试验研究等科研领域打造国内品牌技术。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