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最早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白岩场。
明朝时期,因建文帝朱允炆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长达四五年。世人知情后,就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福建德化窑传人江氏全族来到龙隐镇生产瓷器,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乾隆年间,官方告示中就曾出现“瓷器镇”的称呼,后来便逐渐发展成磁器口的名称。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龙隐镇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土特产的集散之地,城里的一些大商贩干在磁器口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输出以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和特产烟丝等为大宗。民国七年(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龙隐镇里,瓷器业最发达时有70多家。
20世纪40年代,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载重10吨的货船进出码头,沿街有钱庄、店铺、茶馆、酒楼、客栈上千家,古镇内外丝厂、瓷厂、船厂、钢厂以及酿造、竹编、木货等众多作坊,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等。后来龙隐镇在商人间逐渐被叫成了瓷器口,又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因此也称磁器口。
1958年后,由于现代交通方式更迭以及水运码头转移,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从磁器口转移出去,古镇的繁华也日渐衰落。20世纪末,凭借古镇旅游潮流,磁器口古镇又再次得到发展。1998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主城区三个必须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200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设计》,正式启动对磁器口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2018年11月,磁器口后街文物修缮项目正式启动,修缮时遵循文物保护原真性、可识别性原则,保存磁器口古建筑群的原址、原貌、原物,不改变建筑的原有结构。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