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特点
重庆话隶属西南官话川黔片的分支片区,西南官话其内部“一致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是最高的”。
重庆话虽与西南官话的其它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部分白读音和声调继承了明朝官话的特征。
狭义的重庆话,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为重庆方言的一大特殊现象。
重庆话以古代巴蜀方言(蜀语)为基础,并受全国通用语、历代移民、及周边地区方言影响,部分中古见系字不颚化(即仍旧保留唐宋声母[kʰ]),入声字弱化为喉塞音,这是比普通话存古的象征。
例如重庆部分郊区说“去”为khek/qih(qi),同桂柳方言(西南官话桂柳片);江津区说“六”为[luh]为喉塞音,音同陆音上扬,同湘方言;而主城区大部分地方说“六”为[luh]音陆音沉降。
由于渝西地区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重庆话受粤方言和湘方言影响明显,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而渝东北地区还有闽方言区,所以在一些用发音上渝东北发音同市区反而不同。
在抗战时期,上海,江浙居民进入重庆,带来了“格式”(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转来”(回来,源自苏州话),“行式”(能力强,源自苏州话)一类西南官话中没有的吴语词汇,并成为了重庆话的一部分。
音系
重庆话有19个声母,重庆话在辅音方面另一大特点就是n和l不分,确切地说是重庆话中没有鼻音声母n;重庆话无翘舌和平舌之分。
重庆方言只有6个单韵母,没有“ing”、“eng”这个两个后鼻音韵母。
声母
发音方法\发音部位 | 双唇音 | 唇齿音 | 舌尖前音 | 舌尖中音 | 舌面音 | 舌根音 | |
---|---|---|---|---|---|---|---|
塞音 | 不送气 | b[p] | - | - | d[t] | - | g[k] |
送气 | p[pʰ] | - | - | t[tʰ] | - | k[kʰ]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 | - | z[ts] | - | j[tɕ] | - |
送气 | - | - | c[tsʰ] | - | q[tɕʰ] | - | |
擦音 | 清音 | - | f[f] | s[s] | - | x[ɕ] | h[x] |
浊音 | - | v[v] | r[z] | - | - | - | |
鼻音 | m[m] | - | - | - | - | ng[ŋ] | |
边音 | - | - | - | l[l] | - | - |
韵母
开口呼 | 齐齿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
-i[ɿ] | i[i] | u[u] | ü[y] |
a[a] | ia[ia] | ua[ua] | - |
o[o] | io[io] | - | üu[yu] |
e[ɛ] | ie[iɛ] | ue[uɛ] | üe[yɛ] |
ai[ai] | iai[iai] | uai[uai] | - |
ei[ei] | - | uei[uei] | - |
ao[au] | iao[iao] | - | - |
ou[əu] | iou[iəu] | - | - |
an[an] | ian[iɛn] | uan[uan] | üan[yɛn] |
en[ən] | in[in] | uen[uən] | ün[yn] |
ang[aŋ] | iang[iaŋ] | uang[uaŋ] | - |
ong[oŋ] | iong[ioŋ] | - | - |
声调
调类 | 重庆话调值 | 例字 | 符号 |
---|---|---|---|
阴平 | 高平调 55 | 妈巴欺通聋 | ˥或ā |
阳平 | 低降调 21 | 麻吃云铁甲 | ˨˩或á |
上声 | 高降调 53 | 马假起统短 | ˥˧或ǎ |
去声 | 降升调 213 | 骂架气痛社 | ˧˩˧或à |
重庆大部分地区入声归并到阳平。綦江、江津等地保留入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