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初,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话剧《血祭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建议以这些人为基础,创立一所艺术学院,这个建议受到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欢迎;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了《创立缘起》,决定以鲁迅先生为名,创立一所艺术学院。为此,成立了由毛泽东、洛浦、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人及学者参加的校董事会。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鲁迅艺术学院宣告成立。中央任命沙可夫为副院长(院长暂缺),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李伯钊、吕骥、张庚等组成,张庚为戏剧系主任,吕骥为音乐系主任,沃渣为美术系主任。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毛泽东还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明确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发展方向;8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剧团,由王震之担任主任。第二届招生时增设了文学系,由周扬兼任系主任。
1939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由北门外迁到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兼任鲁迅文艺学院院长。1944年,延安大学改组,鲁迅文艺学院仍保持原有的学院建制。5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抗日前方返回延安,编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三个文艺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工作:以陈荒煤为团长,率晋冀鲁豫文工团赴太岳区,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以舒群、沙蒙、田方为正、副团长,率领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活跃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以艾青为团长,江丰为副团长,率华北文艺工作团赴张家口,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同年11月,按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迅文艺学院在周扬、沙可夫的率领下迁离延安赴东北,后因东北战场形势变化,迁校队伍在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
1946年6月,鲁迅文艺学院奉命继续北上,周扬、沙可夫留任华北联合大学领导。在吕骥、张庚的率领下,鲁迅文艺学院于9月到达佳木斯,编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由肖军任院长。至此,鲁迅艺术学院完成了它在延安的历史使命。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1939年5月,党中央做出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抽调大批教员和学生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奔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在敌后培养大批抗日干部;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阜平县城南庄的麦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成仿吾担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文艺部招收学员三期,培训地方和部队的剧社近20个,先后共编11个队,训练了1300多名文艺工作者。
1940年10月,中央分局指示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由沙可夫任院长。文艺学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办短训班为主,因材施教,为抗日战争培养文艺骨干力量。1942年10月,因战情紧迫,华北联合大学缩编,文艺学院暂时停办,文艺学院的干部都被分配到新的战斗岗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的延安文艺界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建立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等文艺团体;华北文艺工作团则进入张家口,奉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复校的基础;12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恢复,文艺学院复办,下设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四系。
1948年年初,华北联合大学搬到河北正定县城,并于8月同晋冀鲁豫边区赶来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和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中央任命范文澜为校长。
1946年1月15日,北方大学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成立,设行政、财经、教育、工、医、农等学院;10月,北方大学成立文艺研究室,陈荒煤为主任;同月,由邢台迁往山西潞城解放区。
1947年6月,文艺研究室扩建为艺术学院,光未然为主任,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组,赵起扬为戏剧组主任,刘恒之为音乐组主任,光未然兼文学组主任,罗工柳为美术组主任。
1948年5月,学校重返邢台,随后迁往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7月,光未然带领艺术学院的师生到达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会合,共同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华北大学三部
1948年5月9日,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由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的华北大学;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河北正定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工学院、农学院。三部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下设工学团、文艺硏究室、文工团及美术工厂、乐器工厂;12月中旬,华北大学三部大部分师生和文工一团、二团陆续出发奔赴北平前线,在良乡、长辛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部师生及三个文工团进驻北平国会街,8月中旬迁往棉花胡同。因解放全国需要培养大批干部,党中央指示华北大学要放手招生,敞开门办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三部立即开办了文艺干部训练班,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招收学生千余人,学制为半年,前期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学习毛泽东著作;后期以学习专业为主;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三部学生因在开国大典时有演出任务;10月份,开始分配,集体调离华北大学。文工一团、二团也同时调出(文工三团后随一部、二部、四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华北大学三部部分文艺干部及文工一团、二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进京的师生,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以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在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参加国立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5年10月,国立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薛家巷8号,余上沅担任校长。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直逼南京,学校奉命用巡回演出的方式西迁。为了发挥戏剧宣传抗日的作用,在迁校途中组成战时巡回抗敌演出团,8—10月,演出团在长沙公演抗日剧目。
1938年1月,戏剧学校奉命迁往重庆。1939年4月初,国立戏剧学校迁往江安。1940年,改称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招生分五年制话剧科、乐剧科及三年制的高职科。
1945年5月,为适应抗战新形势的变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再次迁往重庆;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回迁南京。1949年8月,部分师生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建校初期
国立戏剧学院
1949年7月,根据戏剧界代表们的倡院议,中央决定成立戏剧、美术、音乐高等院校。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国立戏剧学院筹委会的工作;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址——棉花胡同12号(现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11月,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题写了校名。
中央戏剧学院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国立戏剧学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学院创办初期为适应当时教学和演出创作的双重任务,学院先办属于培训性质的一年制普通科,相继又开办了两年制本科;调训省、军级以上的专业干部,提高专业水平,成立了歌剧系、话剧系、舞台美术系,还有普通科、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等。
1953年夏季开始,学院各系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为此,学院对专业设置与教学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了歌剧系,在原话剧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组建了表演、导演、台词、形体、声乐等教研组。
文革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组织瘫痪,教学工作全部停止。1970年5月,全院师生员工除老弱病残者外,集体下放到北京军区某部。1973年10月返京。
跨越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院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对文艺思想和艺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举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讨论会。
1977年,学院开始小规模恢复招生,招收了舞台美术系设计和灯光专业两个班,共40人。1978年,中央戏剧学院全面恢复正规办学;12月26日,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恢复建制。1979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成为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点有戏曲历史及理论、戏剧历史及理论、舞台美术研究专业。
1986年,学院增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并将布景技术专业扩展为舞台技术管理专业方向;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的“戏剧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经文化部批准,学院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培训中心,负责海外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培训。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学院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增列并调整为戏剧学、戏剧电影文学、导演艺术及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及技术四个硕士二级学科专业点,其中“戏剧学”为博士二级学科专业点。
1995年9月,学院正式招收第一届音乐剧班学生。1997年,学院确立了戏剧学专业;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的硕士、博士学科专业进行合并调整,学院的“戏剧戏曲学”专业被调整为硕士、博士二级学科点。
1999年,学院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方向。同年,学院成立了电视艺术系。2001年,学院成立了艺术管理系,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含艺术管理方向和文化行政管理方向;同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5年撤销。2000年2月,中央戏剧学院隶属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由文化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2年,组建了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共有14个专业方向。
2003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学院设戏剧戏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电影电视系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含影视广告导演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两个专业方向,舞台美术系增设了电脑美术设计和演出艺术史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6月,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所在地;7月,教育部复函《教育部关于中央戏剧学院建设昌平新校区立项的批复》,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在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同年,学院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批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2014年,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落户于中央戏剧学院。
200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学院《关于中央戏剧学院选址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批复,同意学院在昌平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建设新校区。2008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
2011年6月,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设立在中央戏剧学院。2013年,原隶属于表演系的音乐剧和京剧专业,开始升级为系,独立招生;同时,恢复设立歌剧系,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培养2013级歌剧表演班。
2014 年 9 月,世界戏剧院校联盟秘书处落户于中央戏剧学院;12月,学院新成立的舞剧系首次招收舞剧表演专业方向学生25名,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招生、共同培养。
2015年,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合作开展话剧影视表演本科2+2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2016年,学院与英国盖德霍尔音乐戏剧学院合作开展话剧影视表演本科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2017年9月,学院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学院新成立的偶剧系首次招生,招生计划25人,学制4年。
2022年2月,学院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11月26日,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共同发起的舞台美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举行成立大会。2024年3月,中央戏剧学院开设动作表演专业课程,将聘请吴京担任专业指导教师;5月27日,中央戏剧学院桂林研究院和中央戏剧学院桂林艺术教育中心在桂林文广大厦挂牌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