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成立之初
北京建筑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该校自创立起便承担着“兴学储才、实业报国”的使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职业教育的先河。1912年,学校易名为京师公立第一艺徒学校,开设了金工、木工等实用技术课程。到了1914年,其金工科电镀班毕业了18名学生,为中国最早的电镀职业教育毕业生。1933年,学校发展成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向中等工业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增设了机械、化学和土木工程科目,形成了全面的工科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开创了职业教育先河,并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众多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后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有35个本科专业。
院系名称 | 专业名称 | 学制 | 授予学位 |
---|---|---|---|
未来建筑技术学院 | 建筑箐英班 | 4+5年 | 建筑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
工科试验班 | 3+5年 | 工学学士 |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实验班) | 5年 | 建筑学学士 |
建筑学 | 5年 | 建筑学学士 | |
城乡规划 | 5年 | 工学学士 | |
风景园林 | 5年 | 工学学士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5年 | 工学学士 | |
环境设计 | 4年 | 艺术学学士 |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实验班) | 4年 | 工学学士 |
土木工程(新一代智慧建筑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土木工程(智慧城市道桥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土木工程(智慧城市地下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土木工程(低碳与高性能建筑材料) | 4年 | 工学学士 | |
交通工程(智能交通) | 4年 | 工学学士 | |
智能建造 | 4年 | 工学学士 |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班) | 4年 | 工学学士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与低碳) | 4年 | 工学学士 | |
环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 | 4年 | 工学学士 | |
环境科学(碳减排碳中和) | 4年 | 理学学士 | |
环境生态工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 | 4年 | 工学学士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建筑智能控制与机器人) | 4年 | 工学学士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班) | 4年 | 工学学士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电网) | 4年 | 工学学士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年 | 工学学士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4年 | 工学学士 | |
人工智能 | 4年 | 工学学士 |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实验班) | 4年 | 管理学学士 |
工程管理 | 4年 | 管理学学士 | |
工程造价 | 4年 | 管理学学士 | |
工商管理(资产管理与商业分析) | 4年 | 管理学学士 | |
城市管理(城市更新与运营) | 4年 | 管理学学士 | |
法学 | 4年 | 法学学士 | |
社会工作 | 4年 | 法学学士 | |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辅修专业 | 2年 | - |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 4年 | 工学学士 |
导航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测绘工程(智慧城市类) | 4年 | 工学学士 |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类) | 4年 | 工学学士 | |
遥感科学与技术(智慧城市类) | 4年 | 工学学士 |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智能制造工程 | 4年 | 工学学士 | |
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化系统及高端装备) | 4年 | 工学学士 | |
工业工程(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 | 4年 | 工学学士 | |
车辆工程(实验班) | 4年 | 工学学士 | |
车辆工程(智能轨道车辆) | 4年 | 工学学士 |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应用) | 4年 | 理学学士 |
注:表格信息据学校官网显示参考文献: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龙头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工科整体优势进一步凸显,70%位列 b 档次。“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类别 | 专业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建筑学、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建筑遗产保护 |
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 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风景园林、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机械、城乡规划、建筑学、社会工作、法律、应用统计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 |
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环境/生态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教职工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785人,高级职称教师474人,教授169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有国家级人才称号23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146人次。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项目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北京学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1人、世界人居奖获得者1人。类别 | 姓名 |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mark van loosdrecht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李爱群 |
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 王坚、戚承志、季节、蒋捷、李海燕、刘祥磊、解琳琳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李爱群 |
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级人选 | 戚承志、蒋捷、曾德民 |
国家教学名师 | 李爱群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胡越、张杰 |
全国优秀教师 | 肖建杰、秦红岭 |
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 | 周若华、齐吉琳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李俊奇、蒋捷、戚承志、曾德民、徐世法、胡越、李爱群、高大文、季节、郝晓地、杜明义、王瑞祥 |
北京学者 | 李爱群、王随林、徐世法 |
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杰出人才 | 徐世法、李爱群、王随林 |
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 季节、杨建伟、王崇臣、刘永峰、侯妙乐、李海燕 |
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教学名师 | 陈静勇、欧阳文 |
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牛润萍、焦驰宇、张溢木、王利萍 |
百千万工程人才北京市级人选 | 戚承志、王崇臣、胡越、王瑞祥、王衍学、季节、杨建伟、刘永峰、侯妙乐、李海燕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高大文、王坚、高岩 |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 季节 |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 徐世法 |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 郝晓地 |
青年北京学者 | 李海燕、侯妙乐、王衍学 |
北京市教委长城学者培养计划 | 王崇臣、季节、刘永峰、杨建伟、李海燕、王红春、侯妙乐、焦朋朋、穆钧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 焦朋朋、谢天成、曹达啟、李海燕、侯妙乐、陈红兵、陈韬、牛润萍、刘扬、索智 |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交通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程造价 |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 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环境科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环境设计、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造价、机械电子工程 |
合作交流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北京建筑大学有3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有北京市教委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类别 | 机构名称 |
---|---|
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古建筑安全与节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库 | 住房城乡建设智库 |
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平台 | 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文物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 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 |
北京市“一带一路”国际创新中心 | 北京市“一带一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创新中心 |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 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参与) | |
北京实验室 | 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参与)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电子废物资源化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北京市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参与) | |
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土木工程减隔震装置工程研究中心(参与)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学校法定中文名称:北京建筑大学。英文译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缩写为bucea。
校徽
精神文化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西城校区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1号。截至2025年6月,西城校区占地167亩,该校区内具有金点设计艺术文化中心(西城校区重要的文化艺术传播阵地)、中国建筑图书馆(国内唯一的建筑专业图书馆)、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该校区有建筑学院学生在西城校区,其它学院学生在大兴校区。大兴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郑宇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张大玉 |
党委副书记 | 王爱军 |
党委副书记,兼任新闻发言人 | 王逸鸣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李俊奇、陈红兵、杨建伟、朱静、陈朝晖、伊廷华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薛晏 |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 | 王震远 |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网络信息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兼) | 魏楚元 |
参考文献截至2025年6月: |
历任领导
职位 | 任职时间 | 姓名 |
---|---|---|
党组织负责人 | 2019年11月-2022年3月 | 姜泽廷 |
2019年6月-2019年8月 | 叶茂林 | |
2014年10月-2018年4月 | 王建中 | |
2008年7月-2014年7月 | 钱军 | |
2002年12月-2008年6月 | 柯文进 | |
1995年12月-2002年12月 | 王保东 | |
1993年4月-1995年12月 | 叶书明 | |
1991年11月-1992年6月 | 邵震豪 | |
1986年2月-1991年11月 | 许秀 | |
1984年2月-1986年2月 | 尹凤翔 | |
1963年-1966年6月 | 周立人 | |
1959年12月-1982年6月 | 张启功 | |
1956年7月 | 王远荫 | |
1953年2月 | 张若平 | |
1952年7月 | 刘小石 | |
1952年 | 孙仲鸣 | |
1950年 | 王浚国 | |
1949年-1950年 | 齐佐周 | |
1949年9月 | 卢禹 | |
1949年2月 | 张振瑞 | |
1948年 | 钱统超 | |
1946年9月 | 王大明 | |
行政负责人 | 2015年7月-2021年9月 | 张爱林 |
2012年8月-2015年7月 | 朱光 | |
2005年12月-2012年8月 | 郑文堂 | |
2000年7月-2005年12月 | 裴立德 | |
1994年12月-2000年7月 | 叶书明 | |
1988年12月-1994年12月 | 邵震豪 | |
1984年2月-1988年12月 | 王浚国 | |
1980年6月-1984年12月 | 许京骐 | |
1973年4月-1977年7月 | 查海波 | |
1958年8月-1961年1月 | 赵鹏飞 | |
1956年7月-1966年6月 | 张若平 | |
1953年2月-1956年7月 | 李公侠 | |
1952年7月-1952年12月 | 吴晗 | |
1952年 | 佘涤清 | |
1946年11月-1949年9月 | 曹安礼 | |
1945年8月-1952年 | 李庆深 | |
1940年7月-1945年8月 | 李直钓 | |
1937年12月-1940年7月 | 俞大纯 | |
1929年-1937年7月 | 李潭溪 | |
1928年-1929年 | 段其琨 | |
1926年-1928年 | 于桂馨 | |
1922年1926年 | 崔瑜 | |
1920年-1922年 | 韩作宾 | |
1920年 | 闫宝森 | |
1913年-1920年 | 陈懋 | |
1912年-1913年 | 谭燮恩 | |
1907年-1912年 | 韩勋 | |
参考文献截至2025年6月: |
校园环境
四合院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北京建筑大学透露着北京特色文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合院啦。四合院,方正之中自成天地,以艺术和诗意的力量传承古建风韵,这便是四合院。图书馆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南部,立面采用了双层表皮,玻璃幕墙之外以菱形交汇的grc网格包覆,菱形网格的图案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漏花窗的现代诠释;另一方面,菱形网格结构可以根据不同朝向的日照及遮阳要求。设计蕴含了“鲤鱼跃龙门”的文化理念。小鸟巢
因北京建筑大学的基础教学楼a座正面的设计与国家体育馆鸟巢的样式十分相似,故名小鸟巢,鸟巢的整体设计是由简洁的方形和圆形组成,内部的环形和其整体造型形状给人的视觉感受都是圆形,圆形在立体造型上把鸟巢内各个分区的部分串联在了一起,增强了视觉上的整体感,使设计呈现出简洁大气的感觉,体现了北京建筑大学的设计风格,因此在学校内形成风名。对歌
2016年9月1日,《对歌》雕塑正式落成于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明湖西畔,成为了校园里一个标志性景观。《对歌》雕塑出自北京建筑大学教师刘骥林教授之手,作品运用中国古代汉俑简洁、夸张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青年人对唱的浪漫情景,开创了中国雕塑非写实艺术的先河。鲁班柱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文化广场以21米高、象征21世纪的中国建筑文化纪念柱为中心,柱头为象征中国建筑文化辉煌成就的鲁班造像,柱身浮雕画面以中国建筑史为蓝本。整个浮雕涵盖了寺塔、宫室、运河桥梁、建筑构造、苑囿、城市规划、雕刻、家俱、建筑理论、测绘、工程机械等领域,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同时反映北京建筑大学办学之特色。中国建筑师作品展示馆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