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滨州统计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滨州市统计局下属单位

滨州市统计局

下属单位

(一)滨州市服务业调查中心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7﹞3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滨州市服务业调查中心,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编制3人,配主任1人(正科级) ,隶属于市统计局。所需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选配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主要职能:承担全市服务业的调查统计工作。

(二)滨州市企业调查队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3﹞41号文件批复:根据2003年7月27日第1次市编委会会议和7月28日六届第12次市委常委会议意见,同意建立滨州市企业调查队,为副县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5人、配领导2职,隶属市统计局领导, 所需人员通过公开考选的办法、选配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主要职能:(一)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工作;(二)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工作;(三)企业景气调查和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工作;(四)企业(集团)统计调查工作;(五)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六)快速调查、应急调查、一次性调查。

(三)滨州市农村经济调查队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2﹞17号文件批复:根据2002年4月12日市委第56次常委会议研究意见,同意建立滨州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为副县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配领导2职,经费管理形式为全额预算管理,隶属市统计局领导。主要职能:(一)组织实施农业统计调查制度,负责农村奔小康监测工作;(二)搜集、整理和提供农业(含林牧渔业)及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对有关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三)组织指导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滨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1﹞6 号文件批复:为适应地改市后统计调查工作的需要,根据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调整滨州、菏泽两市城调队机构编制的批复》(鲁编办〔2000〕76 号)和省统计局鲁统字〔2001〕25 号文件精神,经2001年3 月22 日第二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将原滨州市(现滨城区)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省核事业编制7 人及现有事业人员(含退休人员)整建制上划。上划后,组建滨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为副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由7 人增至12 人,配队长1 名、副队长2 名,经费管理形式为全额预算管理。调整后,市城调队由省统计局和市统计局双重领导,业务上以省调查总队领导为主,所需人头费、业务费列省级预算,办公、住房、公费医疗等由市人民政府安排解决。内部机构设置综合科、物价科、住户科,各配领导职数1 人。主要职能:(一)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和省调查总队制定的全国、全省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组织实施城镇住户调查、价格调查和有关专项调查等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调查方案;(二)准确、及时、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编印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调查资料,进行城市化水平评价和监测;(三)开展对城市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研究,向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资料和信息。

(五)滨州市民营经济统计中心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1﹞3号文件批复:为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民营经济统计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市政府领导同志意见,同意增设民营经济统计科,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3人,配领导职数1人。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滨编﹝2002﹞21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滨州市民营经济统计中心,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3人,配领导1职,经费管理形式为全额预算管理,隶属市统计局领导。同时,不再保留局机关民营经济统计科。主要职能:(一)组织实施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商品市场运行状况的统计调查,收集、整理和提供有关调查统计数据;(二)综合整理和提供外贸、外资等统计数据;(三)组织实施建筑业的统计调查,收集、整理和提供有关调查统计数据。

(六)滨州市普查办公室

滨州地区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滨编办﹝1997﹞59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滨州地区普查办公室,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3人。配领导1职,经费全额拨款,隶属地区统计局领导。滨州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滨编办﹝2006﹞7号文件批复:同意市普查办公室加挂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中心牌子,负责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工作,增加财政拨款事业编制3人(编制由3人增至6人),增配副科级领导职数1人。主要职能:(一)研究制订重大调查工作的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二)负责调查人员的培训和资料的搜集、汇总、上报;(三)指导各县区、各部门的调查工作;(四)对数据资料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

(七)滨州市统计局计算中心

惠民地区编制委员会惠编﹝1989﹞61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地区统计局计算站,为科级事业单位。惠民地区编制委员会惠编核字﹝1991﹞84号文件批复:核定统计局计算站事业编制8人。滨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滨编办﹝2002﹞8号文件批复滨州市统计局计算站更名为滨州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其机构规格、人员编撰、领导职数、经费形式、隶属关系不变。主要职能:(一)负责统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二)大型普查、专项调查项目的数据处理与管理;(三)软件开发、技术支持与应用管理;(四)网络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