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同年10月24日,教育部签发关于成立北京航空工业学院(成立后正式名称为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的批文,并签署《正式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并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的决定》。学院由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的八所院校为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有39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8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交叉10个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 学院 |
---|---|
经济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行政管理 | |
新闻学 | |
金融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工商管理 | |
会计学 | |
工业工程 | |
经济统计学 | |
工程管理 | |
能源经济 | |
法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英语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
翻译 | |
法语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统计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
应用物理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 |
核物理 | |
物理学 | |
化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 |
应用化学 | |
化学生物学 | |
工程力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 |
机械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
智能制造工程 | |
微机电系统工程 | |
车辆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飞行器适航技术 | |
智慧交通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
智能感知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
环境工程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
电子信息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通信工程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
虚拟现实技术 | |
软件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
信息安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交通运输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
飞行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 |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宇航学院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
智能飞行器技术 |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宇航学院 |
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 |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信息对抗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
生物医学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绘画 | |
空间科学与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 |
机器人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 |
智能医学工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运动康复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2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36个一级学科(其中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数量大幅增加,工程学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类别 | 名称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集成电路与科学、应用经济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特种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学、光学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网络空间安全、化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国家级一流学科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公共管理学、数学 |
省级一流学科 | 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先进无人飞行器 |
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 |
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 | 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车辆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导航制导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管理科学与工程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 |
截至2024年5月 |
师资力量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建3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产教融合平台、100个省部级平台、23个文科类平台/智库。有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级别 | 科研平台 |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 |
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 | 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产教融合平台 | 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
协同创新中心 |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 |
前沿科学中心 | 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极弱磁测量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区块链与物联网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航空导航与空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先进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空天芯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航空器先进设计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生物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 | 航空气动声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临空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网络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大数据精准医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航空机载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语言信息与智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 飞机/发动机综合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计算机新技术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 | 飞行器装配及机器人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仿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传动与系统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气动热力储能与供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先进核能材料与物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微波感知与安防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生物材料与神经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北京市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北京实验室 | 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粉体技术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 | |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 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通用航空北京工程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 | 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 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 |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 |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 | |
中央空管委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空管法规标准研究中心 |
民航局重点实验室 | 民航空天地一体空事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民航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重点实验室 |
民航安全技术和鉴定实验室 | 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 | |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民政部人体运动分析与康复技术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
其他重点实验室 | 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 航空电子综合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 |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航空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 | |
机械工业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 ||
国际合作基地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 | 空天生物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空天物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 | 姚仰平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高温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 | 蒋成保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集成光场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琼华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装备数字孪生运维管控共性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 陶飞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机动平台的高清晰精准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 | 张弘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 | 钱德沛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复杂数控装备的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 | 陶飞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 张军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性能影响机制和高效防护技术 | 蔡国飙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 张虎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 | 朱衍波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 | 李波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 杨世春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 | 丁希仑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 | 王晋军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云鹏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 | 蒋成保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 | 焦宗夏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杨立军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 蔡茂林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 | 吕卫锋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 | 张广军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贾英民 |
201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云鹏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 陈小武 |
2014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房建成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 | 郭林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 孙茂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飞机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赵慧洁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樊尚春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 | 张广军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 | 赵沁平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 | 焦宗夏 |
200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 张军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 张广军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 | 王田苗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房建成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国家网格 | 钱德沛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 | 赵沁平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领域的软件生产平台softproline | 怀进鹏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张军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生产平台技术 | 李未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 | 赵沁平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机械结构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及工程应用 | 阎楚良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徽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飞行器)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标志中的1952字样,是北航的建校年代。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中文校名显示了学校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校徽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学院路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赵长禄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王云鹏 |
党委副书记 | 刘树春、程波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监察专员 | 刘洪仓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吕金虎、吕卫锋、赵巍胜、邓怡、吴江浩 |
副校长 | 闫晓军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北京航空学院院长 | 武光 | 1954年6月-1963年7月 |
王大昌 | 1965年11月-1966年6月1979年8月-1980年10月 | |
李世安 | 1971年6月-1974年1月 | |
王振乾 | 1974年2月-1977年11月 | |
陈达明 | 1977年11月-1978年5月 | |
沈元 | 1980年10月-2004年5月 | |
曹传钧 | 1982年11月-1988年4月 | |
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 杨待甫 | 1952年11月-1954年2月 |
程九柯 | 1954年2月-1954年11月 | |
周天行 | 1954年11月-1956年8月 | |
武光 | 1956年8月-1960年7月 | |
臧伯平 | 1958年4月-1960年11月 | |
王恒 | 1962年12月-1966年6月 | |
李世安 | 1971年6月-1974年1月 | |
王振乾 | 1974年2月-1977年11月 | |
陈达明 | 1977年11月-1982年11月 | |
朱开轩 | 1982年11月-1985年6月 | |
胡孝宣 | 1985年6月-1988年4月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曹传钧 | 1988年4月-1988年7月 |
沈士团 | 1988年7月-2002年1月 | |
李未 | 2002年1月-2009年5月 | |
怀进鹏 | 2009年5月-2015年3月 | |
徐惠彬 | 2015年3月-2022年9月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 陈忠 | 1988年5月-1989年3月 |
朱万金 | 1989年3月-1996年9月 | |
楼士礼 | 1996年9月-2002年1月 | |
杜玉波 | 2002年1月-2011年1月 | |
胡凌云 | 2011年1月-2015年9月 | |
张军 | 2015年9月-2017年12月 | |
曹淑敏 | 2017年12月-2021年12月 | |
资料来源: |
校友情况
姓名 | 职务 | |
---|---|---|
邓小刚 | 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 |
甘晓华 | 少将,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 | |
王良旺 | 中将、空军原副司令员 | |
刘绍亮 | 中将、中部战区空军原政委 | |
张学宇 | 少将 | |
段洣毅 | 少将 | |
简仕龙 | 少将 | |
李新南 | 少将 | |
沈力平 | 少将 | |
王建华 | 少将 | |
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
姓名 | 职务 |
---|---|
李沛瑶 |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
张红文 | 安徽省副省长 |
金壮龙 | 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
贺军科 | 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
张庆伟 | 原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
怀进鹏 | 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 |
袁家军 |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
蓝天立 | 二十届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党组书记 |
程福波 | 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
王建中 |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
范肖梅 | 原陕西省副省长、省委副书记 |
吴忠琼 | 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 |
孟庆海 | 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
徐文彦 |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
张玉台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朱开轩 | 原国家教委主任 |
于泽荣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常务院长 |
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
…更多「校友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所获荣誉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3年12月 | 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
2016年12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
2017年1月 | 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 | 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7年10月 | 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 |
2019年9月 | 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创新成果奖 |
2020年11月 | 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
2020年12月 | 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
2020年12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无偿献血促进奖” |
2021年7月 | 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 |
2022年4月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
2022年11月 | 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
2022年10月 | 全国暑期实践大学top10 |
2024年1月 | 2023年度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 |
2024年1月 | 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