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
1956年,中国国务院发文正式成立北京中医学院等四所中医院校,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由此起步。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学校恢复独立办学。次年,学校首开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之先河。1981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学校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术地位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下设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共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教学单位/教学机构 | 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 | 学制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 中医学(卓越5+3一体化) | 五年+三年 |
中医学(卓越中医儿科班) | 五年+三年 | |
中医学 | 五年 | |
中医学(实验班) | 五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 中药学(时珍国药班) | 四年+四年 |
中药学 | 四年 | |
中药制药 | 四年 | |
药学 | 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工程 | 四年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康复治疗学 | 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学院 | 中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 九年 |
中西医临床医学(华佗班) | 五年+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五年 |
工商管理(大健康产业管理) | 四年 | |
药事管理 | 四年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一本) | 四年 |
护理学(二本、计划单列) | 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法学(医药卫生) | 四年 |
英语(医学) | 四年 | |
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 | 四年 | |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中医骨伤科学 | 五年 |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 | /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港澳中医学部 | /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 /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 / | / |
资料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医疗教学机构,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截至2024年9月,学校共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以及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以及4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开设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3个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门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均有3门学科排名优良。类别 | 学科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马克思主义、护理学、公共管理学、药学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护理、中药学、法律、翻译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
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 | 临床医学、药理学、毒理学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中医学、中药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民族医药、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脑病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东方医院)、中医肝胆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全科医学、中医肺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血液病学、内经学、金匮要略、古汉语与医古文、中医脑病学(东方医院)、中医痹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男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中西医结合临床(东直门医院)、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循证医学、中医体质学、中医药英语、中医国际传播学、中医药管理学、医药卫生法学、航天中医药学、航海中医药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部分) | 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药信息学等 |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优良学科 | 中医学(a+)、中西医结合(a+)、中药学(b+) |
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优良学科 | 中医学(a+)、中西医结合(a+)、中药学(a) |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药管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人文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护理学 |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 中医生命科学、系统中药学 |
资料来源于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含直属附属医院)有教职工6369人,专任教师1822人。学校拥有一支以中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全国中医妇科名师1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6人。类别 | 名称 |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王琦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琦、田金洲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 田金洲、倪健、马双成、陈家旭、牛欣、刘铜华、王伟、徐安龙、张允岭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 | 田金洲 |
国家级老中医 | 田金洲、肖承悰(cóng)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田金洲、刘建平、陈家旭 |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徐安龙、陈家旭、商洪才 |
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陈建新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 王琦、王庆国、徐安龙、高思华 |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傅延龄、高颖、金哲、王琦、吕仁和、王庆国、田德禄、聂惠民、倪健、肖承悰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倪健、马双成 |
全国中医妇科名师 | 肖承悰 |
国医大师 | 王玉川、颜正华、王绵之、王琦、孙光荣、吕仁和、王庆国、肖承悰 |
全国名中医 | 聂惠民、王庆国、田德禄、高思华、郭维琴、李曰庆 |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张冰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徐安龙、商洪才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钟相根、穆晓红 |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丁霞 |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田德禄、高学敏、王庆国、张冰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张冰、赵百孝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王耀献 |
全国优秀教师 | 贾春华、孙建宁 |
首都国医名师 | 颜正华、王玉川、王绵之、廖家桢(zhēn)、王子瑜、孔光一、王沛、吕仁和、聂惠民 |
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 张媛 |
北京市教学名师 | 高学敏、陈家旭、王新月、李澎涛、王天芳、王庆国、张冰、林谦、李宇航、于天源、郭霞珍、赵百孝、赵吉平、李峰、侯俊玲、赵进喜、贺娟、陈明、石晋丽、刘雁峰等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已设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2个,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新型研发中心、北京市哲学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类别 | 名称 |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证候与方剂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中医骨伤治疗与运动康复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循证中医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肿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引智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新引智基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 证候规范化方法重点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重点研究室、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循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针灸特色疗法评价重点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重点研究室、脑病中医证治重点研究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 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研基地 | 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基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南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中医内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品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药肝损伤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神经变性病中医药防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资料来源于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学校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达到历史新高,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位居中医药院校之首。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写的《灸用艾绒》《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3部分:问诊》已分别作为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此外,学校的“中医养生(中医传统导引法)”也获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奖项 | 成果 | 主要完成人 |
---|---|---|
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 张伯礼、王永炎、刘金生等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 | 李澎涛、罗国安、王庆国等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 | 王琦、朱燕波、王前飞等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 | 唐启盛、曲淼、朱跃兰等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王庆国、陈纪藩、李宇航等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 高思华、龚燕冰、倪青等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补肾化痰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应用技术 | 田金洲、时晶、毕齐等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 王伟、王庆国、郭淑贞等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 | 王伟、王庆国、王天芳等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 | 商洪才、田贵华、吴大嵘等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 菊苣水提物的新用途 | 张冰、刘小青、萨翼等 |
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 中药配方颗粒混合过程终点在线监控办法 | 徐冰、史新元、乔延江等 |
202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 | 中药制造测量学的理论创建、标准制订及关键技术应用 | 吴志生、王振中、乔延江等 |
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6月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徽是印有由启功题写“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横式长方形证章。
校旗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旗设计为白底红字,中央印有启功题写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字样,左上方配以彩色校标,寓意学校传承圣洁医道、播撒济世丹心。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良乡校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周围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良乡校区于2013年破土动工,2015年首批新生入住,2017年教学主体搬迁,2018年行政主体搬迁,成为主校区。截至2024年10月,该校区占地面积约 1433 亩,自 2013年 9 月开工至今,开工总建筑面积 43·3 万平米。良乡校区作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主体校园,承载人才培养(早期)、科学研究(基础和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功能,成为引领世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示范校园,截至2021年11月,该校区完成 “十三五”建设项目累计总建筑面积114735平方米,已拥有形态学实验楼、医学实验楼、东院科研综合实验楼、西院公共教学楼和公共教学部等多个建筑。2024年入学的所有专业学生均在良乡校区学习。
和平街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瑶琪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唐志书 |
党委副书记 | 张继旺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刘江平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闫振凡、王停 |
副校长 | 刘存志、丁霞 |
资料来源于,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6月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期 |
---|---|---|
北京中医学院院长 | 黄开云 | 1957年9月~1960年12月 |
王发武 | 1960年12月~1963年9月 | |
杨治 | 1964年5月~1972年12月 | |
鲁之俊 | 1973年4月~1977年11月 | |
季钟朴 | 1978年4月~1983年12月 | |
王永炎 | 1984年1月~1985年10月 | |
高鹤亭 | 1985年11月~1992年3月 | |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 龙致贤 | 1993年3月~1997年4月 |
王永炎 | 1997年4月~1998年11月 | |
郑守曾 | 1999年2月~2007年12月 | |
高思华 | 2007年12月~2013年1月 | |
徐安龙 | 2013年1月~2024年4月 |
校园环境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内有不少特色景观与建筑,如岐黄殿、“五老上书”雕像、壶天湖、燕地湖等。
岐黄殿
岐黄殿坐落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是学校最值得打卡的建筑之一,其设计理念期冀以建筑载道:“天圆地方,无为妙有,怀古思新。”此建筑巧取古风,同时使用了更适用于现代钢木桁架结构的建筑形式,契合了徐安龙原校长提出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应“更加经典,更加现代”的时代使命。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友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姓名 | 职务 |
---|---|
石国璧 | 曾任甘肃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兼甘肃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被《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国首位坐堂医生,逝于2019年7月 |
毛群安 | 2008年10月任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2013年6月任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 |
陈宝贵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
费宇彤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临床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教育部重点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
陈幼楠 |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青年委员、针刀医学分会委员,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
张誉清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临床流行病与生物统计学系助理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循证医学中心grade宁波中心荣誉教授 |
王国强 | 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
陈啸宏 |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首届会长,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
田金洲 | 中医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庆国 |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万人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
方来英 | 中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市卫计委主任 |
唐旭东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十三、十四届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等职 |
张洪春 | 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学科带头人,现任中日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等职 |
田海河 | 美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针灸中药医学中心主任,美国中医校友会联盟(tcmaaa)发起人和组建者和主席,《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审稿人 |
李光熙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计算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
杨金亮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
陈生 | 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深圳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
牟方政 | 三峡中心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国医苑分院院长 |
刘纪青 | 深圳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工作人员,任中华诗词学会医药界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孟宪坤 |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任职,2012年8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单位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验继承指导老师” |
臧福科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五版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推拿学》副主编,曾任北京中医学院推拿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按摩科主任 |
商宪敏 |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博士后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及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
杜怀棠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全国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理事等职 |
郭维琴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教授,中国著名的中医心血管专家,2008年8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单位确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验继承指导老师” |
田德禄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
吕仁和 | 国家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
王笑民 |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中心主任,首都名中医,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政府特殊津贴 |
汪建 | 华大基因董事长,曾先后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奖项荣誉 |
张其成 | 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吴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
沈惠军 | 在英国林肯大学针灸专业从事教学工作,任英国卫生部草药立法管理工作组成员、英国中医药学会会长 |
范吉平 | 微医互联网总医院院长,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创立的“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被称为中医行业的黄埔军校 |
方来英 | 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市卫计委主任 |
王自立 | 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
李文瑞 |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
翁维良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
史载祥 |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
冯五金 | 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
孙国杰 |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 |
李冀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
连建伟 | 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
张炳厚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
张洪春 |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
萨仁 | 三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
龚千锋 |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
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时间 | 荣誉/奖项 |
---|---|
2017年 |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
2018年3月 | “全国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之“推荐学习单位” |
2020年11月 | 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
2021年9月 | 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
排名信息
时间 | 排名 |
---|---|
2020年 | 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2位 |
2020年 | 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92位 |
2021年 | 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2位 |
2022年 | 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9位 |
2022年 | qs世界大学排名第801~1000位 |
2023年 | 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8位 |
2022年 | qs世界大学排名第801~1000位 |
2024年 | 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8位 |
2024年 | 软科全国参考排名第83位 |
2024年 | qs世界大学排名第1001~1200位 |
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