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概述
在西藏,每个村庄都有大小不同的寺庙,每当逢年过节,人们都到寺庙烧香拜佛,祈祷祝福,为看到一年一度的“羌姆”感到心满意足。羌姆
是藏族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的寺庙中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宏伟,融咏经、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寺庙艺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咏经、祭祀、驱鬼、跳神、迎新辞旧,在歌颂宗教的歌曲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寺庙喇嘛编写的。它的主要伴奏形式是“鼓”、“钹”两种,有时加进两只长筒号,没有音符,但其丰富多彩的节奏与变化无穷的鼓点极富规律性。在鼓和钹交替出现的千变万化的节奏中,使人感到宗教的尊严,大自然的壮美,人间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宗教音乐
在宗教音乐中,最富有旋律性要数僧人们的朗朗咏经调了。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中指出: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即佛教徒念经的声音),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梵呗’则是根据佛经所作的谒项,也供歌咏之用,大都注上音韵,用这种形式传教,普及佛教教义,容易吸引民众”。据以上所述,表明佛教徒咏经声能形成梵呗之音(即音律之意),在发声方法上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下面就“翁则”(即领咏者)的发声特点做一简析:咏经时一般是由一僧人领咏,众僧齐咏,它一般以7~9字为一节,音调平缓,翁则有着浑厚的男低音,领咏数小时嗓子不哑,并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很远的地方都清晰可闻。当问到一位翁则的发声秘决时,他讲到:“喉咙像有个嘴,咬字时低而深,让声音从后面进入头腔,从眉心飞出”。喉咬字
由此可见,这种发声方法与美声唱法中的“喉咬字,声贴壁”(即咽壁)的道理是一样的,声音的源头均在喉(即歌唱的振源体)。由此证明,这种先进的发声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藏传佛教音乐艺术中就已产生了,可以说早于欧洲美声唱法几百年,它的产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无疑对宫廷乐歌、藏族民间的戏曲、说唱、民谣等歌唱艺术的发展是一大推动,从而也造就了这一伟大民族能歌善舞的特性。部分专业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积极地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编写出《藏族声乐教学的探索》、《浅谈藏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西藏传统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之比较》等专业性很强、很有价值的声乐论文。他们长期潜心研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形式,创作出大量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使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获得新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