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在藏族民歌中,只有山歌是纯歌体,只唱不跳。再有就是拉萨民歌、林艺工布民歌(箭歌)以及各地区的酒歌、情歌、婚礼歌,等等,都是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宫廷乐歌、寺庙宗教音乐相互借鉴、吸收,构成了今天西藏民间音乐中的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了解了藏族音乐的产生、发展过程之后,民歌风格与技巧的掌握就比较容易了。音乐家李凌先生讲过:以为使用民族乐器就基本上解决了民族风格问题的想法是不对的。歌唱者也应以此为鉴。要想唱好一首民族歌曲,不了解它的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是不行的,或认为只是听了一首藏歌,在嗓音上模仿一下装饰音,就算是掌握了藏族民歌的风格,也是不对的。曾有一位歌唱家演唱了一首用藏族民歌音调写成的歌曲,由于他没有掌握藏族民歌的风格与特点,把装饰音的伴奏音型当作是西藏歌曲的风格来演唱,这不是闹出笑话了吗?
…更多「特点」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评价
在藏族音乐宝库中,民歌占有重要地位。藏族民歌可谓是浩如烟海,丰富多彩,东西南北独具特色,风格各异。藏民族历史悠久,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和优美动人的民间舞蹈,“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自娱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无论是在劳动之余,节日、聚会之上,丰收之后,只要有一小块空地,或草坝上,或园林中,或打麦场上,到处可见男女老少同歌共舞的场面,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对爱情的追求,那真是名副其实的“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更多「历史评价」介绍请查阅全文…
宗教
概述
在西藏,每个村庄都有大小不同的寺庙,每当逢年过节,人们都到寺庙烧香拜佛,祈祷祝福,为看到一年一度的“羌姆”感到心满意足。羌姆
是藏族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的寺庙中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宏伟,融咏经、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寺庙艺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咏经、祭祀、驱鬼、跳神、迎新辞旧,在歌颂宗教的歌曲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寺庙喇嘛编写的。它的主要伴奏形式是“鼓”、“钹”两种,有时加进两只长筒号,没有音符,但其丰富多彩的节奏与变化无穷的鼓点极富规律性。在鼓和钹交替出现的千变万化的节奏中,使人感到宗教的尊严,大自然的壮美,人间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宗教音乐
在宗教音乐中,最富有旋律性要数僧人们的朗朗咏经调了。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中指出: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即佛教徒念经的声音),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梵呗’则是根据佛经所作的谒项,也供歌咏之用,大都注上音韵,用这种形式传教,普及佛教教义,容易吸引民众”。据以上所述,表明佛教徒咏经声能形成梵呗之音(即音律之意),在发声方法上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下面就“翁则”(即领咏者)的发声特点做一简析:咏经时一般是由一僧人领咏,众僧齐咏,它一般以7~9字为一节,音调平缓,翁则有着浑厚的男低音,领咏数小时嗓子不哑,并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很远的地方都清晰可闻。当问到一位翁则的发声秘决时,他讲到:“喉咙像有个嘴,咬字时低而深,让声音从后面进入头腔,从眉心飞出”。喉咬字
…更多「宗教」介绍请查阅全文…
宫廷乐歌
古典
亦称“噶噜”,是自五世达赖以来宫廷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专门为达赖、班禅等宫廷贵族服务的,主要是在宫廷宴会、迎宾场合、庆典仪式上为达官贵人表演的歌舞。这种歌舞的表演者多为来自富家的男童(噶尔珠巴),而不得有女性参加。因此,只有噶噜才能算是典型的藏族宫廷乐歌。伴奏形式
是丝竹乐队,并由几组高低两种音高不同的达玛鼓和两只藏式唢呐组成。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童声合唱、齐唱及男童舞蹈等,“噶噜的音乐虽然来自民间,然而,由于多年运用于宫廷,民间音乐那种活泼、欢快的气氛已不复见了,显得平稳、和谐、高雅,很少波澜起伏”。噶噜的内容严肃,曲调规整,给人以端庄肃穆之感。朗玛谐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朗玛谐”也是宫廷乐歌。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由于其华丽高雅的表演和演唱,而实际上达赖、班禅并不看朗玛谐,因为这是由女性表演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朗玛谐来源于民间,属于民间歌舞。而我认为,朗玛谐虽不属宫廷歌舞,但也应属于上层社会的艺术品种,因旧时的观赏者主要是达官贵人、大商人等,而且,这种表演形式同西藏民间歌舞有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的区别。外来痕迹
…更多「宫廷乐歌」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