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水小学百科
成都市双水小学校创办于1925年,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荆竹社区,北临三环路,西接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贸市场荷花池,现设荆顺(荆顺西街99号)和荆竹(荆竹坝东街42号)两校区。主管部门为成华区教育局。学校秉承“若水的教育,上善的人”理念,构建“若水校园、若水德育、若水课堂”体系,打造科创、艺体、双语特色品牌。
该校前身为成都县驷马乡第八保国民学校,后更名为青龙乡双水碾村小学,经历五次校舍迁移,2004年定现名。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试点校,开展跨学科人工智能融合实践,机器人队获2024年成都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团体一等奖。获评“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泉水叮咚”管乐团斩获区艺术节器乐专场一等奖。推行校家社医警五方联动机制,建立融合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获评成华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
办学规模
成都市双水小学校始建于1925年。60年代学校名为红庙子小学,80年代更名为成都市双水碾小学。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市双水小学校。2019 年 9 月,双水小学荆竹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由此开启了“一校两区”(荆顺校区、荆竹校区)的分段办学管理模式。双水小学荆顺校区位于成华区荆顺西街99号,占地19亩;荆竹校区位于成华区荆竹坝东街42号,占地面积18亩。
办学理念
基于对自身血脉和社区文化的深刻认识,以迁入新校址为契机,学校确定了“若水的教育,上善的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六大工程的实施和“舞蹈”、“科技”、“英语”三大名片的打造。抓住“公平”“优质”的教育契机,大力探索“以若水教育的形式践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落实规范化,提高执行力,增强凝聚力,培育“纯洁、坚韧、宽容、诚信、灵动”的上善学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每个孩子的上善人生奠基。
师资力量
在赖宁校长的引领下,双水小学教师、学生与家长一起感受到了“若水教育”所带来的成功感,自我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日常自觉行为,教师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学校的办学水平蒸蒸日上,“若水教育”已成为双水人共同的“素质教育”梦想,“若水德育”、“若水课堂”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六大工程”正深入开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公正无私 坚韧灵动”的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双水人的内心。
所获荣誉
近年来,学校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市、区各级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达80人次,学生在市、区英语比赛、科技比赛中获奖达200人次。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舞蹈、合唱、武术、竖笛等多次荣获区特等奖。“水精灵”舞蹈队多次参加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等节目演出。学校的英语特色进一步彰显, “英语脱口秀”惠及全校师生,“雨露行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成都市绿色学校、成华区校风示范校、成华区优秀文明单位、成都市实验示范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示范校、成都市先进职工之家、成华区青年文明号、成华区和谐党支部、成华区首批舞蹈特色项目学校、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校。以浓厚的学风、良好的校风赢得了广大家长和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四川教育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华光纤、成都教育、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实施“若水教育”的典型经验做了宣传或报道。学校先后承担了省、市、区各级现场会,接待了省级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市级“千名校长大练兵校长班”和重庆、外区兄弟学校的考察学习,接受了教育部、省、市、区领导的视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杨念鲁副司长到校视察时,对学校实施若水教育、践行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发展的大胆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如果所有的学校都办得像双水小学一样,我们就放心了。
公众号主体介绍成都市双水小学校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成都市双水小学是由成都市双水小学校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成都市双水小学校创办于1925年,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荆竹社区,北临三环路,西接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贸市场荷花池,现设荆顺(荆顺西街99号)和荆竹(荆竹坝东街42号)两校区。主管部门为成华区教育局。学校秉承“若水的教育,上善的人”理念,构建“若水校园、若水德育、若水课堂”体系,打造科创、艺体、双语特色品牌。
该校前身为成都县驷马乡第八保国民学校,后更名为青龙乡双水碾村小学,经历五次校舍迁移,2004年定现名。作为央馆人工智能试点校,开展跨学科人工智能融合实践,机器人队获2024年成都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团体一等奖。获评“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泉水叮咚”管乐团斩获区艺术节器乐专场一等奖。推行校家社医警五方联动机制,建立融合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获评成华区特殊教育先进集体。
办学规模
成都市双水小学校始建于1925年。60年代学校名为红庙子小学,80年代更名为成都市双水碾小学。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200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市双水小学校。2019 年 9 月,双水小学荆竹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由此开启了“一校两区”(荆顺校区、荆竹校区)的分段办学管理模式。双水小学荆顺校区位于成华区荆顺西街99号,占地19亩;荆竹校区位于成华区荆竹坝东街42号,占地面积18亩。
办学理念
基于对自身血脉和社区文化的深刻认识,以迁入新校址为契机,学校确定了“若水的教育,上善的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六大工程的实施和“舞蹈”、“科技”、“英语”三大名片的打造。抓住“公平”“优质”的教育契机,大力探索“以若水教育的形式践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落实规范化,提高执行力,增强凝聚力,培育“纯洁、坚韧、宽容、诚信、灵动”的上善学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每个孩子的上善人生奠基。
师资力量
在赖宁校长的引领下,双水小学教师、学生与家长一起感受到了“若水教育”所带来的成功感,自我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日常自觉行为,教师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学校的办学水平蒸蒸日上,“若水教育”已成为双水人共同的“素质教育”梦想,“若水德育”、“若水课堂”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六大工程”正深入开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公正无私 坚韧灵动”的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双水人的内心。
所获荣誉
近年来,学校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市、区各级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多次,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达80人次,学生在市、区英语比赛、科技比赛中获奖达200人次。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舞蹈、合唱、武术、竖笛等多次荣获区特等奖。“水精灵”舞蹈队多次参加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等节目演出。学校的英语特色进一步彰显, “英语脱口秀”惠及全校师生,“雨露行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校先后被评为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成都市绿色学校、成华区校风示范校、成华区优秀文明单位、成都市实验示范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示范校、成都市先进职工之家、成华区青年文明号、成华区和谐党支部、成华区首批舞蹈特色项目学校、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校。以浓厚的学风、良好的校风赢得了广大家长和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四川教育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华光纤、成都教育、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实施“若水教育”的典型经验做了宣传或报道。学校先后承担了省、市、区各级现场会,接待了省级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培训班”、市级“千名校长大练兵校长班”和重庆、外区兄弟学校的考察学习,接受了教育部、省、市、区领导的视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杨念鲁副司长到校视察时,对学校实施若水教育、践行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发展的大胆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如果所有的学校都办得像双水小学一样,我们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