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更多「起源」介绍请查阅全文…
代表人物
茶圣陆羽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唐代茶学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号“茶山御史” ,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学家,其也因此而被后人尊为“茶圣”。茶仙卢仝
…更多「代表人物」介绍请查阅全文…
品茶礼仪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汗青,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怪异的吃茶喝茶风尚。我国吃茶喝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这是汉族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此刻,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勾当,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持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更多「品茶礼仪」介绍请查阅全文…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更多「发展」介绍请查阅全文…
程序
程序 | 内容 |
---|---|
净手 | 先引茶入荷,请来宾赏茶。 |
赏具 | 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 |
洗壶 | 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又迅速倒出,洁具提温。 |
“乌龙入宫” | 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
冲泡 | 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
“春风拂面” | 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
封壶 | 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
分杯 |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
“玉液回壶” | 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
分壶 | 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
奉茶 | 以茶奉客。 |
闻香 | 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
品茗 | 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
…更多「程序」介绍请查阅全文…
分类
煎茶道 |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
---|---|
泡茶道 |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泡茶道蕴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绵延至今。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
斗茶道 |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
工夫茶道 | 清代 至今南方地区流行的潮汕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和广东的潮汕地区,福建的漳州、泉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功夫茶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源于宋代。至今潮汕地区家家户户仍保留着喝功夫茶的风俗。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也就是沏泡茶的学问,其中洒茶还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即是洒茶要低,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须像车轮转动一样,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要杯杯轮流洒匀。“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盖碗中。日本的煎茶道、台湾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可以说他们把工夫茶艺术化了。比如现在台湾的茶具多得很,什么公道杯、闻香杯,在潮州工夫茶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因为泡工夫茶就是趁热喝,但经“公道杯”一番折腾后,茶汤几乎变成温吞水;工夫茶品后要“三嗅杯底”,因此“闻香杯”也没有必要。我不好说他们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复杂了,但我认为,潮州工夫茶把复杂的东西简化了,是贴近生活的。 |
器具
置茶器 |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
---|---|
理茶器 |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⑤ 茶刀:取、倒茶叶。 |
分茶器 |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
品茗器 |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
涤洁器 |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
配件 |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
理论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贵生
贵生是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更多「理论」介绍请查阅全文…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更多「中国茶道」介绍请查阅全文…
日本茶道
基本简介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日本的煎茶道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更多「日本茶道」介绍请查阅全文…
各家说法
名家 | 说法 |
---|---|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 |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
吴觉农先生 |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庄晚芳先生 |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
陈香白先生 |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
周作人先生 | 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茶道学者金刚石 | 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 | “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谷川激三先生 | 1977年,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
熊仓功夫先生 | 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 | 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 | 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
负水斋居士 | :“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居士继承并改造了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而提出以茶事引导为中心的二元制茶道理论:“六义一心论”。他认为:茶道哲学是围绕“易”发展起来的;中国茶道的精神道德价值的核心在“怀仁”;中国茶道养生理论的中心则是“启智”;整个茶道体系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养身与修身为其内涵,六义为其外延。茶道的六外延是:茶理、茶艺、茶礼、茶器、茶情、茶学说,合称六义理,茶事引导统率六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