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吴经略公众号

东吴经略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江苏苏州市
公众号ID:sdsyxinwen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东吴经略”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苏州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主办的电子月刊以及院内通知发布平台。

开发/运营主体:苏州大学

关于主体:苏州大学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东吴经略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苏州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东吴经略是由苏州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suda)”,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00年的私立东吴大学。1952年8月,由私立东吴大学的中国语文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设在私立东吴大学原址,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江苏师范学院改办为省属综合性大学,校名为“苏州大学”,同月,江苏省财政厅、省高教局将苏州市财经学校并入苏州大学。同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1997年、2000年、2012年,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相继并入苏州大学。2017年、2022年,苏州大学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天赐庄、独墅湖、阳澄湖、未来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设有37个学院(部),设132个本科专业,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教职工5983人,全日制本科生27881人,硕士生14870人,博士生2019人,留学生1064人。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之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私立东吴大学堂,1900年创办),办学地点为苏州古城东南隅天赐庄。私立东吴大学开西式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私立东吴大学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由私立东吴大学的中国语文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2月,学校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市财经学校(1982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苏州医学院(2000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2012年)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私立东吴大学及其前身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37个学院(部)[其中33个学院(部)、3个书院、1个独立学院],开设132个本科专业,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三大学科门类。
苏州大学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创新班)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第二学士学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社会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资源管理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英语(师范)、日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苏州大学商学院财政学、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金融+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会计学(会计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数字经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学、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生物制药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测控工程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化学、化学(师范)、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化学(拔尖创新班)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纳米材料与技术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保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轻化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护理学、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药学(拔尖创新班)
苏州大学东吴学院-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
苏州大学师范学院-
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
苏州大学国际创新药学院生物制药(中外合作办学)、药学(中外合作办学)
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截至2025年7月,参考资料:
苏州大学书院
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苏州大学紫卿书院
苏州大学独立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共1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苏州大学学科建设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高等教育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领域: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教育硕士(领域: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体育硕士(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领域: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艺术硕士(领域: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农业硕士(领域:养殖、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旅游管理、图书情报
第四轮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低等级
软件工程、设计学a-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b+
政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b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美术学b-
心理学、中国史、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c+
社会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c
电子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c-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5月)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不全)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学)
国家重点临床专科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血液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临床药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三期项目立项学科名单软件工程、设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教职工5983人,专任教师3258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位两院院士,4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80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超410人次。
苏州大学师资力量(不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詹启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李述汤、柴之芳、李永舫、沈之荃、吴培亨、芮筱亭、马余强
外籍院士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路建美(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廖良生(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孙学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海博文(俄罗斯工程院院士)、sajeev john(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国家级教学名师游宏
江苏省教学名师谢惠民、王家宏、李超德、朱巧明、朱栋霖、陈国强、孙倚娜、晏世雷
苏州大学教学名师马华芳、陈立虎、徐汀荣、张日、古桂雄、陈忠、戴洁、刘芬菊、乔桂明、张照余、郭旭红、汪一鸣、胡玉鸿、陈卫昌、刘电芝、冯星、赵爱国、方建兴、李晓明、张焕相、刘学观、吴莹

教学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 学校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
名称平台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
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苏南发展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
苏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江苏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优秀创新团队
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江苏省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省级知识产权研究院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研究院
省部级工程中心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永鼎股份先进光通信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苏州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服务中心江苏省节能环保材料测试与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提升项目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
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平台服务项目
江苏省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效树脂吸附材料治理环境及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工业废金属离子污染物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9项;其中,艺术学项目5项,位居全国高校第2名;后期资助项目17项,位居全国第5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2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11名、全省第1名。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46项。“社科传播与应用基地”获批江苏省高校社科普及基地,“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高端智库,“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落户校。决策咨询成果在省部级以上内参刊发或批示125篇次,其中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9篇。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含优青(海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3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2022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4位、全国高校第14位;26人次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2022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605篇,其中scie收录423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授权知识产权1583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4项、国际专利授权6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此外,苏州大学还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沈振亚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元催化剂嵌入法富集去除低浓度vocs增强技术及应用路建美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血液系统疾病出凝血异常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及推广应用吴德沛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柔性光电子的微纳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陈林森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杨惠林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吴德沛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路建美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丝胶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陈国强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功能吸附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工业有机废水处置中的关键技术肖长发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幅面微纳图形制造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陈林森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纺织染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李金宝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其他成果
学院项目名称成果
体育学院运动对铁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务员体力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苏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国家社科基金
都市体育圈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篮球产业的发展及对策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体育简明通史国家社科基金
光电工程与工程学院大尺寸电容触控屏及交互终端开发标志性成果
微结构图形的高效制造方法与应用2008年教育部 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
大口径空间非球面反射镜加工与检测技术2008年教育部 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幅面微纳图形化装备实现整机出口国内唯一,国际领先
卷对卷微纳压印关键技术及应用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注:仅列举部分(截至2025年5月)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旗

校徽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中英文的校名,周围是中英文的校训。学校徽章是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为红底白字,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黄底红字。规格14×45mm,质料铜镀金。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苏州大学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
校园环境

天赐庄校区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张晓宏
校长张桥
党委副书记邓敏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明荣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监委派驻监察专员宫向阳
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
党委常委、副校长洪晔
副校长吴嘉炜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正彪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云杰
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东吴门

位于苏州大学的主要道路上,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标志性建筑。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门楼上方有巨大的匾额,上书“东吴大学”四个大字,突显了建筑的身份和历史意义。作为苏州大学的门户和象征,东吴门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活动。

红楼

位于苏州大学本部内,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是景海师范女子学校的主楼,现为苏州大学红楼会议中心。前身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原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工会女传教士海淑德而建。1917年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经分拆合并后不复存在。2004年12月23日,景海女师旧址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友情况

知名校友(不全,排名不分先后)
类型姓名备注
国家领导人李济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两院院士马寅初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农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东吴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钱俊瑞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岩石学、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附中。
冯新德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昆虫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半导体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附中,考入东吴大学化工系。
苏肇冰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去世。
薛鸣球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化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著名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陈衍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法学家、政治家。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24年被东吴大学法学院授予博士学位,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吕凤子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郭绍虞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东吴大学化学系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中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中共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血液病学专家、中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香港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
郎建平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
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

所获荣誉

苏州大学所获荣誉(不全)
时间荣誉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7年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国家版权局国际版共建权人才培训基地
2020年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获2021年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获“2021智慧高校综合实力卓越奖”
获2020年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2023年获2022年“江苏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高校”称号
连续四年获江苏高校2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a等第一
获江苏省涉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获2023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人气奖”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