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公众号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福建
公众号ID:gh_1089b22c5e17
公众号分类:政府/机关单位
关于公众号: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开发/运营主体: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关于主体: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百科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福建西南部,是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为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地带,俗称“梅花十八洞”。

2021年2月5日,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福建龙岩梅花山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历史沿革

1939年前属长汀县飞地贴长乡,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为了保护梅花山珍贵森林生态系统和奇特的自然景观。

198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升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保护区地处福建西南部,是武夷山脉南段东南坡与戴云山脉之间的玳瑁山主体,为新罗、连城、上杭三县(区)的交界地带,俗称“梅花十八洞”,介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之间。保护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总面积22168·5公顷。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貌

保护区是闽西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达70多座,最高石门山海拔1811米,相对高差达1436米,在大地构造上,属永梅坳陷带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导致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构造的发育,使地形切割破碎。

气候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加上西北武夷山脉和东南戴云山脉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流入侵起阻挡和截留作用,形成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保护区年均气温13~18℃,最高月均温22·9~23·8℃,最低月均温7·5~8·3℃,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5·5℃,月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4500~5100℃,年日照时数1920小时左右。梅花山是福建省暴雨中心地之一,降雨期长,雨量充沛,降雨强度大,年均降雨量为1700~2200mm,相对湿度70~96%,霜期75天,霜日15~25天。

水文

功能区划

保护区按功能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总面积为22168·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041·7 公顷,缓冲区2443·1 公顷实验区划2683·7 公顷。

生物资源

植物

梅花山保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具有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种734属16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

首次在国内被发现的粗齿光萼苔羽枝亚种、北美毛耳苔、曲叶灰气藓、长柄灰气藓、卷叶拟假悬藓等6种苔藓植物。

动物

保护对象

植物

维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属1628种(含变种和亚种)(名录见梅花山自然保护维管束植物名录和附件四植被补充调查报告)。其中蕨类植物30科62属107种,裸子植物7科18属22种,被子植物147科654种属1499种。单种属有11属,占总属数的1·5%;每属含1种,但并非单种属有454属,占61·8%;含2—4种的有245属,占33·4%;含5—6种的有26属,占3·5%;含10种以上的有38属,占5·2%。含属种较多的科有:壳斗科6属43种,樟科9属48种,木兰科10属24种,金缕梅科8属19种,蔷薇科16属79种,豆科42属94种,大戟科15属31种,冬青科1属31种,山茶科9属30种,杜鹃科7属32种紫金牛科5属18种,山矾科1属20种,马鞭草科4属16种,桑科9属20种,荨麻科9属25种,蓼科3属26种,野牡丹科8属14种,唇形科15属22种,茜草科23属41种,忍冬科3属18种菊科31属54种禾木科62属135种,莎草科14属53种。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蔷薇科、杜鹃科、山矾科、冬青科等组成本区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的主要种类,而且大多是阔叶林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亚优势种。

动物

旅游资源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奇特地貌特征,丰富的森林资源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既有类型多样、色彩丰富、四季变化的森林景观资源,也有活泼可爱、形态憨厚或凶猛无比的动物景观,更有奇山、异石,美丽的山花,秀丽的水体和奇幻的天象景观。

山地景观

水流三江地:保护区内连城县曲溪乡位于海拔1100米的黄胜地,其源流分别注入经福州、漳州和广东潮州入海的福建三大水系,即九龙江、汀江、闽江,因而自古就称为“水流三江地”。

保护价值

梅花山由于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作用,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仅对龙岩中心城市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管理机构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管理现状

根据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要求和管理目标需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林政科、科技科、经营科、财务科、防火办等6个管理科室以及森林公安分局和华南虎繁育研究所。按管理局—保护管理站、森林公安分局—森林派出所模式设置两级管理,有4个保护管理站, 3个派出所,另外还有7个护林哨卡、1个瞭望塔。 先后制定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防火联防群治管理预案》、《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方案》以及有关财务资产管理、来宾接待、干部职工请假、考勤等的规章制度。

公众号主体介绍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是由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