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6年6月,在武汉成立武汉体育学院。
1957年,全国体育院校进行调整时迁到广州,易名为广州体育学校,后更名为广东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1962年,华南师院体育系并入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1968年,广州体育学校被并入广东师范学院。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4月,学校设有7个教学机构,11个高职专业。院系 | 专业 |
---|---|
竞技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社会体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体育艺术表演 | |
社会体育 | |
健身指导与管理 | |
体育管理学院 | 体育运营与管理 |
休闲体育 | |
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 | |
体育健康学院 | 体育保健与康复 |
体能训练 | |
运动防护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基础教学部 | -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4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54人、专任教师23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23·64%,双师素质教师占66·67%,聘请体育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校外兼职教师69人,世界冠军7人,全国冠军7人,服务奥运会、全运会等科技攻关专家6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广东省技术能手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获得者3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类别 | 名单 |
---|---|
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赵懿卓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谭静瑜 |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王思明、赵懿卓 |
全国技术能手 | 赵懿卓、王思明 |
世界冠军 | 卢裕富、韦跃 |
广东省技术能手 | 王思明 |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 | 王思明 |
南粤优秀教师 | 徐承建、黄晓强、赖静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4月。注:名单不完整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6个科研团队和7个校级科研平台。类别 | 名称 |
---|---|
校级科研平台 | 运动健康中心 |
运动健康产学研基地 | |
潜水运动发展研究智库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2月,注:名单不完整 |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2023年已经获批部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0项,市厅级项目18项。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等级 |
---|---|---|
基于动作速度的老年人抗阻负荷量化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 廖开放 | 国家级 |
力量训练中单边动作速度与负荷的关系及模型构建的方法学研究 | 廖开放 | 省级 |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观察 | 王穎珊 | |
广东省高职中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 林蔚穎 | |
体育类院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以广东省内三所体育类院校为例 | 刘芷雅 | |
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硏究 | 欧阳吉 | |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融合的研究—以五年制中职段为例 | 黄杰锋 | |
样板党支部创建视角下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 卢迪 | |
广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硏究 | 田凤琴 |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9月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环造型,标准色为蓝色。校徽中央采用汉字“广”和“体育”的拼音首字母“t”“y”为设计元素,构成一个人运动时的姿态图案。外环上方是学校中文名称,下方是学校英文名称。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底蓝色长方形旗帜,旗长与旗高的比例为3:2。旗面中央印有学校校徽及学校中、英文名称。
精神文化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马国川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徐佶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李杨红 |
党委副书记 | 胡卫星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邱雪峰 |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4月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备注 |
---|---|---|---|
党委书记 | 高敬萍 | 2005年8月至2014年1月 | 2005年8月-2006年6月任临时党委书记2006年7月学院党委成立 |
党委书记 | 王小康 | 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 | - |
院长 | 刘克军 | 2005年11月至2008年4月 | - |
院长 | 孙小华 | 2008年5月至2014年11月 | - |
院长 | 朱跃夫 | 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 |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