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共青团辽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众号

共青团辽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辽宁
公众号ID:lnutcmtw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共青团辽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思想引领成长服务。

开发/运营主体:辽宁中医药大学

关于主体:辽宁中医药大学是中国辽宁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共青团辽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辽宁中医药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共青团辽宁中医药大学委员会是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辽宁中医药大学(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公办高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辽宁中医药大学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其主管部门是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辽宁中医学院,是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1956年)合并组建的中医药本科院校。2000年,辽宁卫生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经辽宁省批准,学校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机关第十党支部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沈阳、滨城大连、药都本溪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设有17个学院,开设27个本科专业;有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在校生1·37万人。截至2023年2月,有专任教师602人。

历史沿革

辽宁中医学院

1958年8月,经辽宁省委批准,辽宁省中医院(成立于1956年)和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合并组建中医药本科院校—辽宁中医学院,校址在辽宁省水利局旧址,同年学校招收第一批中医专业学生。

1965年7月,学校学制改为五年。在“七五”期间,学校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27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院系专业名称
中医学院中医学(”5+3”一体化)
中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
中医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
药学院中药学
药学
中药制药
药物制剂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药资源与开发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康复学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院护理学
医学检验学院医学验验技术
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工程
外国语学院英语
实验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学
继续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
联合办学(杏林学院)-
体育部-
国际教育学院-
养生康复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理论基础、方剂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医神志病学、伤寒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儿科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肾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络病学、中医预防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传染病学、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医肺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皮肤病学
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药学
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生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剂学
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生药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
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理论基础、方剂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心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痔疮病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肺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肛肠病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生药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等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生药学、药理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等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有专任教师602人;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3名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5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113人次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8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1名辽宁省优秀专家、34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9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30名辽宁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2人次入选辽宁省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特聘教授、3名辽宁省学术头雁、1名辽宁省最美医务工作者、1名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9名辽宁省优秀教师、48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4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师资力量
类别名单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西医结合学科组成员杨关林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关林
国医大师李玉奇、周学文、张静生
全国名中医田维柱、杨积武、田振国
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德新、郑洪新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王雪峰、石岩、王文萍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雪峰、杨关林、于世家、吕晓东、李国信
全国优秀教师刘春英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辽宁省级教学名师陈界、刘彤、刘伟、傅海燕、姚啸生、任艳玲、张兰、张明雪、魏红、郑洪新、蔡玉文、王德山、翟延君、关洪全、马铁明、范颖、马晓燕、石岩、陈以国、刘春英、王彩霞、姜智慧、谷松
辽宁省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方剂学科教学团队、临床技能中心实训教学团队、中药鉴定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团队、中药炮制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1个、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科研平台
类别名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心脑合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药炮制原理解析研究室、小儿肺炎毒热证研究室、血脉病痰瘀论治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制药实验室、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分子免疫学实验室、儿科病毒实验室、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中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针灸电生理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等
辽宁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辽宁省现代中药研究工程实验室、辽宁省中药炮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组分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针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针灸养生康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医健康保健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医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
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学校校徽为橘红色圆形,由学院中英文名称围绕组成的一个图像组成,象征学院庄重、大气,造型整体周正圆通。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厚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校取“厚德”二字意在鞭策师生作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人要像大地一样的厚重广阔而承载万物。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分3个校区办学,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

主校区

主校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大连校区

大连校区位于大连市双d港生命1路77号。

本溪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吕晓东
党委副书记、校长杨鸫祥
党委副书记刘继东
纪委书记张锦徽
副校长戴旭
副校长任路
副校长袁佺
副校长许海玉
数据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姓名党委书记任职时间姓名校(院)长任职时间
黄国平1959年4月-1960年8月熊业广1959年2月-1961年11月
熊业广1960年8月-1961年8月李鄂(兼)1961年11月-1968年7月
陈晓光1961年8月-1961年11月李众英(革委会主任)1968年8月-1975年7月
李鄂1961年11月-1967年1月张霁中1975年7月-1979年5月
李众英1971年6月-1975年7月茹古香1979年5月-1983年6月
张霁中1975年7月-1979年12月孙延庆(副院长主持工作)1983年6月-1985年12月
马荆宇1980年2月-1983年6月刘鹏举1985年12月-1992年9月
邓村山1983年6月-1992年9月刘忠德1992年9月-1999年7月
杜尚信1992年9月-1999年7月马骥1999年7月-2010年9月
李建春1999年7月-2003年7月杨关林2010年9月-2018年8月
王明玉2003年7月-2010年8月石岩2018年8月-2020年11月
贺伟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吕晓东2020年11月-2023年3月
曾庆捷2015年10月-2020年11月以上学校官网数据截至2025年6月
石岩2020年11月-2023年3月

校园环境

辽宁中医药大学聚焦“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美丽校园、现代校园”理念,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断推进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图集参考资料来源)

校友情况

杰出校友
姓名备注
李永明博士
郑思成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主席
于睿智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邹晓明博士、北京永年康养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韩晶岩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
王峥涛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注:排名不分先后(截至2024年6月)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
2021年4月辽宁中医药大学机关第十党支部被授予“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
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辽宁省先进集体
辽宁五一奖状
辽宁工人先锋号
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
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
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辽宁省文明单位
辽宁省文明校园
辽宁省平安校园
(截至2024年5月)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