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为北海西镇所辖。
1951年,属北海第一区管辖,
1956年4月,属北海村街道办事处辖区。
1959年,由城镇公社管辖。
1981年,成立海角街道办事处。
1984年9月,撤销海角街道办事处。
1987年10月,恢复海角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海角街道辖6个社区:独树根东、独树根西、外沙、海角大道、北部湾西、前进路;下设164个居民小组。
2018年,海角街道下辖6个社区:外沙、海角大道、独树根东、独树根西、前进路、北部湾西路,共151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海角街道下辖6个社区:外沙社区、海角大道社区、独树根东社区、树独根西社区、前进路社区、北部湾西社区。街道办事处驻海城区海角路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角街道位于北海市区西北部,东起四川北路,西至西藏北路,南至北部湾西路,北至北部湾海岸,辖区面积3·65平方千米。海角街道自然灾害
海角街道主要自然灾害有春旱、低温、阴雨、台风、暴雨、寒露风、霜冻。其中以台风、暴雨的危害影响最大,台风每年都会影响或袭击辖区,年均5—6次,多形成于夏季,多发生于7—10月,风力一般8—11级,也有12、13级,近年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2011年的第17号热带风暴“纳沙”,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特大暴雨以7月份几率最大。
人口
2010年末,海角街道有39528人。
2011年末,海角街道常住人口12149户,总人口41463人。
2018年期初,海角街道人口42040人,期末人口42454人,死亡14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
经济
海角街道辖内均为渔业,以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为主。
2011年,海角街道有各类捕捞渔船156艘;渔业总产量完成39600吨,渔业总产值29600万元。
海角街道工业以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为主,2011年末,渔船78艘。2011年末,工业总产值完成4215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8039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9亿元。
2011年末,海角街道辖区有集贸市场3个,外沙岛海味市场、北云市场和三中路市场。
2018年,海角街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招商引资4·1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角街道辖区有公办学校8所(幼儿园1所、小学4所、初中1所、民办学校2所)。文体事业
2011年末,海角街道有北海市第一个社区老年人协会,拥有社区腰鼓队、舞蹈队、健身团队、合唱队、交谊舞队、曲艺队、篮球队、足球队8个文艺团体。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海角街道有二级甲等北海博铧医院1个,另有海城区保健院、仁济泌尿专科医院。社会保障
2018年,海角街道共有享受低保补贴248人,补贴金额115·14万元;发放优抚金28人2·05万元;执行高龄老人津贴发放方案,为947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61·25万元。
2018年,海角街道共收集发布用工信息452条,落实就业社保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5人。
2018年,海角街道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948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保率94·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20人。
市容整治
2018年,海角街道开展城乡环境提升年活动,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39万人次,执法车3646车次,清理查处流动摊点8953摊次,规范跨门槛经营6192间次,规范电动车停放1·08万辆,批评教育1·48万人次。启动外沙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将外沙岛活鲜市场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制定每日必查,每周必整的管理制度。和谐拆除违章搭建,共拆除桂皮仓、前进路七巷、外沙三巷、侨光幼儿园、变电南六巷等违搭违建9040·8平方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面积1361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末,海角街道有大街小巷291条,交通主干道有东西走向的海角路、北部湾西路、西藏路;南北走向的四川北路、贵州路、云南路、形成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辖区有北海内港亦称外沙港,1950年开挖外沙港池,1954年8月外沙西港口动工兴建,陆续建造1000吨和2000吨专用码头。外沙内港的地角至外沙桥为中小货船和渔船避风港区。西港口人口处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渔轮厂过港大桥之间约1500米,平均宽160米,是外沙内港区最拥挤的地段,港务、航运、外贸、捕捞、水产以及军用码头均在其中。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海角街道因办事处驻地位于海角路而得名。
风景名胜
海角街道辖区北部有外沙海鲜岛。外沙海鲜岛四面环海呈带状,有2千米的绵长海岸线,开发用地面积450亩,其中一期项目用地面积167000平方米(250亩),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旅游购物、海鲜餐饮,体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