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建学院百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civil engineeri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1978年正式招收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4个专业的本科生。1987年军工专业实行军民互转。1999年飞行器设计专业恢复招生,数力系的力学专业并入建筑工程系,同年组建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经学校批准学院更名为建筑工程学院(航天工程系)。2008年5月,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有109名专任教师。
办学历史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创立。
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战术导弹部分组建的航天工程系正式招收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和导弹制导专业4个专业的本科生。
1995年,在航天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导弹结构设计专业)及供热通风及空调专业(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基础上组建建筑工程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航天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3个教学系,开设4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院系 | 专业 |
---|
航天工程系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工程力学系 | 工程力学 |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 土木工程 |
师资力量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先进船舶材料与结构力学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西班牙卡西蒂利亚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保持合作关系,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近五年,学院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次,教师出国研修40余人,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50余人次,本科生赴国外学习、交流30余人次。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启航杯创新创意大赛,航模队举办航模队飞行表演,开展“中国航天日”主题观影活动,开展第十六届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宣讲会。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
党委书记 | 于欣欣 |
院长 | 毛继泽 |
党委副书记 | 张德伟 |
副院长 | 吴国辉、 杨在林 |
公众号主体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建学院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heu),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国防七子”之一,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1962年,学院炮兵工程系等专业迁往南京等地。1966年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1970年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81年获得硕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成为“211工程”建设学校。2008年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曾获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153·04万平方米,设有23家教学科研单位,本科招生专业4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有学生3·44万人,教职工3080人。
历史沿革
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周恩来、朱德、林彪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报告对学院成立的必要性、迫切性作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学院名称、院首长设置,部、系的组成,学制长短及毕业人数、学校选址等方面的内容。
1953年4月2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哈军工举行了工地开工典礼大会。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举行。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陈赓大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设有23家教学科研单位,本科招生专业43个。
院系设置院系 | 专业名称 |
---|
船舶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机器人、智慧海洋技术 |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 |
水声工程学院 | 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海洋信息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联合办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金融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力学、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 |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 信息安全 |
信息通信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3+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社会学、法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体育部 | / |
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 | / |
烟台研究院 | / |
南海研究院 | / |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 |
未来技术学院 | / |
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 / |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5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7个学科进入esi前1%,工程学进入世界前1‰。截至2017年4月,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12个。
学科建设类别 | 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海洋科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数学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学科群)、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esi全球前1%学科 | 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 |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5月 |
师资力量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实验室研究分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6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9个;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
科研平台平台级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导航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 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前沿科学中心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科技工业创新中心 | 复杂动力学与控制科技工业创新中心 |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导航与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船舶材料与力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特辅与水下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极地装备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特种材料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工程装备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保密与防护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核安全与先进核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船舶智能系统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科学与工程数学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行器跨介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商务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水下推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运载平台先进电能变换与能量管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海洋光子材料与器件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
重点学科实验室 |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多体船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海装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能安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声学与技术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 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船舶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船舶结构冲击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先进材料及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重点实验室、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重点实验室、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新能源与防护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精度卫星导航及海洋应用重点实验室、环境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工程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重点实验室、多学科协同认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低碳清洁能源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 |
数据来源:截至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毛泽东手书体,英文标准字体是英文黑体。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徽于2003年4月11日定稿,由学校中文名称、英文名称、“31号教学大楼”图案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组成。校徽由3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形,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中文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采用毛体字。校徽表面的图案——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高岩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宋迎东 |
党委副书记 | 张石梅、李荣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姚震 |
党委常委 | 高岩、宋迎东、韩端锋、殷敬伟、於志文、张石梅、严汝建、李荣生、赵玉新、吕开东 |
副校长 | 韩端锋、殷敬伟、於志文、严汝建、赵玉新 |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6月,资料来源: |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任期 | 职务 | 姓名 |
---|
1953·9-1958·1 |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 | 陈赓 |
1958·1-1961·3 |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
1958·1-1966·4 | 军事工程学院政委 | 谢有法 |
1961·7-1966·4 |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 刘居英 |
1966·4-1970·8 | 哈尔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
1971·9-1974·12 | 船舶工程学院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 林毅 |
1975·5-1983·6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 卓明 |
1980·2-1983·6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 冯捷 |
1983·6-1984·12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1983·6-1987·6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 邓三瑞 |
1984·12-1987·6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钱秋珊 |
1987·6-1988·10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
1987·6-1991·5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黄邵 |
1988·10-1994·5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 吴德铭 |
1994·5-1997·12 |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
1991·5-1995·3 |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陈大炎 |
1996·6-1999·8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邱长华 |
1997·12-2004·6 |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
1999·8-2004·6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刘志刚 |
2004·6-2015·4 |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
2004·6-2008·2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王树权 |
2009·3-2019·4 |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谷焕民 |
2015·4-2024·3 |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 姚郁 |
数据来源截至2025年6月 |
校园环境
哈尔滨工程大学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截至2025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153·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8·5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
校友情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5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近万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院士风范
院士风范姓名 | 成就 |
---|
庄逢甘 |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徐玉如 | 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士莪 | 船舶水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潘镜芙 | 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旭华 | 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炳炎 | 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闻孙 | 船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有生 |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仲奇 |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廖振鹏 | 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景全 | 桥梁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马远良 |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瑞松 | 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宋文骢 |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怡昕 |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顾金才 | 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颖人 | 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哲荣 | 车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宫先仪 | 水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彭先觉 | 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泽山 | 含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钊 | 地雷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卢锡城 |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钟山 | 制导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伊君 | 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高伯龙 | 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郭桂蓉 | 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明 | 飞机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滨士 | 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兴治 | 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顾懋祥 | 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七虎 |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鸿志 |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陆埮 |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邢球痕 |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玉臣 | 固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朱起鹤 |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文圣常 |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周兴铭 |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慈云桂 | 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梁守槃 | 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任新民 | 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德森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宣益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建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资料来源: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07年5月 |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 |
2012年5月 | “2011至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
2016年-2020年 | 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 |
2016年-2020年 | 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
2017年3月 | “首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 |
2017年12月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
2018年3月 | 黑龙江省第七届“十佳和谐校园”称号 |
2020年11月 | 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
2022年1月 | 2021年度黑龙江省“绿色学校”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