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为1995年创刊的《东江晚报》,2004年正式更名为《河源晚报》并转型为周五彩色日报。2021年推出《河源晚报·新少年》子刊,覆盖全市中小学教育领域,截至2025年形成包含报纸、视频号、抖音号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组织架构
作为公益二类副处级事业单位,内设总编室、全媒体中心、专刊部等13个科室。采编团队含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0人,新闻生产流程涵盖采编、审核、发布全环节。
内容特色
设有民生服务栏目"记者帮办"与文艺副刊"东江",常态报道涵盖:
政务动态:权威发布市级教育政策、发展规划
民生服务:跟踪高考保障、防溺水宣传等社会热点
文化建设:刊登中小学文学作品,年发表学生稿件超600篇
经济报道:关注镇域经济发展,报道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
财政运营
2022年财政拨款84·32万元,主要用于出版发行(94·9%)及组织事务支出。2023年预算中37万元用于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占总预算77·4%,保障报纸印刷发行与新媒体平台运维。
融合发展
实施三项转型举措:
1·组建全媒体记者团队,实行"一岗多责"工作机制
2·搭建短视频生产体系,推出《河源24小时》等新媒体产品
3·代运营"河源发布"等15个政务新媒体平台
社会影响
3·开展"小记者社会实践"覆盖32所学校,组织爱心送考等公益活动年均服务超万人次。2025年统计显示:全媒体平台粉丝量达41·1万,年发布新闻4298篇,社会类报道占比43·7%,单篇报道最高传播量突破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