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湖北中医学院
1954年5月,经湖北省文教委员会批准,成立“湖北中医进修学校”。校址位于武昌花园山10号,第一任校长为门竹轩。作为湖北中医学院的前身,湖北中医进修学校建校之初,即为湖北省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心。1954年至1958年期间,湖北中医进修学校共举办各种进修班(级)18个,培养脱产学习学员1446人,函授学员6369人。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3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 湖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2月) |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学制 | 授予学士学位性质 |
---|---|---|---|
医学及医学相关类 | 中医学 | 8 | 医学 |
中医学 | 5 | 医学 | |
针灸推拿学 | 5 | 医学 |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5 | 医学 | |
中医骨伤科学 | 5 | 医学 | |
医学检验技术 | 4 | 理学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4 | 理学 | |
护理学 | 4 | 理学 | |
中药学 | 4 | 理学 | |
药学 | 4 | 理学 | |
药物制剂 | 4 | 理学 | |
药事管理 | 4 | 理学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4 | 理学 | |
中药制药 | 4 | 理学 | |
康复治疗学 | 4 | 理学 | |
医学实验技术 | 4 | 理学 | |
助产学 | 4 | 理学 | |
眼视光学 | 4 | 理学 | |
工学类 | 制药工程 | 4 | 工学 |
医学信息工程 | 4 | 工学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 | 工学 | |
物联网工程 | 4 | 工学 | |
管理类 | 市场营销 | 4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管理学 | |
公共事业管理 | 4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4 | 管理学 | |
国际商务 | 4 | 管理学 |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4 | 管理学 | |
理学类 | 生物技术 | 4 | 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4 | 理学 | |
医学影像技术 | 4 | 理学 | |
文学类 | 英语 | 4 | 文学 |
商务英语 | 4 | 文学 | |
汉语国际教育 | 4 | 文学 | |
教育学类 | 运动康复 | 4 | 理学 |
经济学 | 保险学 | 4 | 经济学 |
注:数据统计截止至2022年04月15日。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拥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有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拥有4个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4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省级重点专科;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中医学、中药学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 中医学、中药学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 |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 |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医学技术 |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中医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药学、公共管理 |
参考资料:(截至2022年04月15日、2023年09月12日) |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备注 |
---|---|---|---|
1 | 伤寒学 | 李家庚 | “十一五” |
2 | 中医肝胆病学 | 李晓东 | “十一五” |
3 | 中医肾病学 | 王小琴 | “十一五” |
4 | 中医脑病学 | 丁砚兵 | “十一五” |
5 | 中医传染病学 | 陈盛铎 | “十二五”培育学科 |
6 | 中医老年病学 | 谭子虎 | “十二五” |
7 | 针灸学 | 王华 | “十一五” |
8 | 内经学 | 王平 | “十一五” |
9 | 中医诊断学 | 邹小娟 | “十二五” |
10 | 临床中药学 | 周祯祥 | “十二五” |
11 | 中药炮制学 | 刘艳菊 | “十二五” |
12 | 药用矿物学 | 黄必胜 | “十二五” |
13 | 中医护理学 | 胡慧 | “十二五” |
14 | 中医药信息学 | 沈绍武 | “十一五”培育学科 |
15 | 中医文化学 | 胡真 | “十二五”培育学科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05月22日) |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备注 |
---|---|---|---|
1 | 中医学 | 吕文亮 | 2018年1月 |
序号 | 学科(群)名称 | 学科(群)首席负责人 | 备注 |
---|---|---|---|
1 | 中医学 | 吕文亮 | “十二五”优势学科 |
2 | 中药学 | 吴和珍 | “十二五”特色学科 |
3 | 护理学 | 胡 慧 | “十二五”培育学科 |
4 | 中医传承与创新学科群 | 王 华吕文亮 | “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
5 | 中药发掘与产业发展学科群 | 郑国华 | “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 |
6 | 中西医结合 | 王小琴 | “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 |
7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邓文萍 | “十四五”培育学科 |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05月22日)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 | 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 肝病科、肾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针灸科、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 |
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 | 骨伤诊疗中心、妇产科、推拿康复科、心血管病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肿瘤科、外三科、儿科、眼科、皮肤科、老年病科、肺病科、妇科、肛肠科、脑病科、针灸科、 |
注:名单仅部分收录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2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6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2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48人。共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3人;拥有81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青年岐黄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拥有一批湖北名师、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1名教授家庭入选全国教育世家,拥有18位首届全国教育世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道德模范、全省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类别 | 姓名 |
---|---|
中国国医大师 | 李今庸、梅国强、凃晋文 |
中国全国名中医 | 陈如泉、王伯祥、孙国杰、姜惠中 |
岐黄学者 | 王华、王平 |
长江学者 | 吕文亮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刘松林、陈刚、王彦春 |
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 张国军、马元春等 |
高层次人才 | 刘洪涛、刘大会、刘义飞、李玉桃、刘增根、杜鸿志、郑军平、苟君波、贺建华 |
注:名单仅部分收录(截止至2024年05月)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建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牵头组建、运营管理湖北时珍实验室(第十个湖北省实验室);拥有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39个省级以上平台。平台名称 |
---|
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中药保健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局级重点学科针灸学 |
世界针灸学会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办公室 |
针灸治未病湖北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年性痴呆(醒脑益智)重点研 |
针灸研究所 |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及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所获奖励类别 | 奖励时间 |
---|---|---|---|
“双固一通”针灸法效应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年 |
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2015年 |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5年 |
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大学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6年 |
保健酒现代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劲牌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烟台良荣机械精业有限公司 |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6年 |
体内过程整合靶向活性成分辨识体系栀子治疗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郭瑜婕(药学院博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2年 |
菊属植物ts/cyp基因簇的起源进化机制及功能研究 | 刘义飞(药学院研究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2年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图案外形:整体为圆型图案,分外圈和内圈。外圈部分为中英文校名,上为中文校名,下为英文校名;内圈部分为方型主体建筑图案。
图案内容:外圈上部为中文校名,外圈下部为英文校名。内圈为校大门和图书馆正立面图案,下有“1958”字样,代表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年份。
精神文化
…更多「校园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区情况
昙华林校区
昙华林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原址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文华学院。该校区与附属医院连为一体,主要用于临床教学。黄家湖校区
…更多「校区情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刘松林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陈刚 |
党委副书记 | 何小明 |
纪委书记 | 胡少萍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杨波、刘建忠、王彦春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蔡晓英 |
截至2025年6月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党委书记 | 高振国 | 1959·2-1961·3 |
刘致远 | 1961·4-1962·6 | |
陈任远 | 1964·4-1972·6 | |
杜宇心 | 1972·6-1977·11 | |
魏承厚(军革委主任) | 1975·12-1978·11 | |
魏承厚 | 1978·11-1984·5 | |
董定祯 | 1987·3-1989·4 | |
罗才喜 | 1998·12-2006·9 | |
汪华 | 2006·9-? | |
院长 | 曹冰清 | 1959·2-1982·6 |
杨百荞 | 1984·5-1987·3 | |
张六通 | 1987·3-2000·1 | |
王华 | 2000·1-? | |
截至2025年6月 参考资料: |
校园环境
昙华林校区
昙华林校区校园建筑历史悠久,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独具特色,校内有小礼堂(原文华大学礼拜堂)、7号楼名医工作室(原文华大学理学院)、8号楼(原文华大学文学院)、14号楼职工宿舍(原文华大学女生宿舍)、翟雅各博物馆(原翟雅各健身房)等湖北省高校首批优秀历史建筑。
小礼堂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