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正式成立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1992年12月25日 。在1991年6月母校 85 周年校庆期间,海内外校友会的代表讨论成立校友总会成立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并委托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地校友会进行筹备。
1992年12月20日至22日,海内外 33 个校友会 100 多位代表聚集澳门,举行筹备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暨南大学校友总会章程》和会徽,选举了校友总会领导机构。一致推举马有恒为校友总会会长,第一届理事会由 33 人组成,黄旭辉任理事长,钟业坤任秘书长。
历届理事会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特色
会刊
校友总会成立后,于1993年12月创办了会刊《暨南校友》,该会刊以季刊形式出版。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决定设立校友工作办公室,也作为校友总会的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校友楼
1996年母校90周年校庆前夕,校友总会向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倡议集资兴建校友楼,得到各地校友的热烈响应,广大校友积极筹资,共集资 500 多万元。该楼于 1996年6月15日 奠基,1999年1月动工,同年底竣工,暨南校友吴学谦题写楼名。现校友总会设于此,楼内还辟有暨南大学校史展览厅,常年接待海内外宾客到此参观,是暨南大学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知名校友
全球校友
分布在国内外的暨南大学校友会已有 101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祖国内地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起重庆、四川、贵州,东至上海、江苏、浙江,均成立了暨南大学校友会。杰出校友
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总会章程
会名
本会定名为暨南大学校友会
英文译名: jinan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宗旨
本会系由暨南大学各地校友会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宗旨为加强世界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增进友谊,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会务
…更多「总会章程」介绍请查阅全文…
组织架构
顾 问: | 叶选平 钱伟长 马万祺 曾宪梓 邓 垦 王 越 何 军 周耀明刘人怀 胡 军 (共10人) |
---|---|
名誉会长: | 庄右铭(新加坡)颜开臣(泰国) 梁沾铨(马来西亚) 雷博平(美国)王乃昌(台湾)郑耀棠(香港) 杨允中(澳门) 梁庆庭(澳门)王学萍(海南)王守初(海南)费志融(北京)马飞海(上海)朱鸿兴(上海)佀志广(广州)钟阳胜(广州)王珣章(广州)麦智南(广州)王穗明(深圳)徐乐义(安徽校友会会长)(共19 人) |
会 长: | 马有恒(澳门) |
副 会 长: | 黄旭辉(第一副会长)梅 凡(美国)周云汉(美国)戴正国(加拿大)宋永安(澳大利亚)梁仲景(香港)阮 民(新西兰) 邢济众(新加坡)洪庆和(泰国) 李昭瑜(香港)刘本立(澳门)陈 默(北京)徐名亮(上海)张海元(天津)金向明(重庆)李瑾章(深圳)陈汉民(珠海)温伟文(新会)徐钊其(南京)陈 镛(厦门)范伟玲(日本) 彭寿芳(海南) 唐大进(深圳)潘庆洪(珠海)叶惠全(东莞)林超源(江门)黄康生(湛江)周 萱(香港)李乐辉(香港)(共29人) |
理 事 长: | 贾益民(广州) |
副理事长: | 梁荣根(泰国)蔡丽华(香港)黎柏强(澳门)王跃春(北京)陈汉光(上海)黄世尧(天津)谢式丘(海南)陈国幸(珠海)罗 勉(汕头)余煌章(韶关)白晋海(海南)孙胜林 (北京) 徐盛灯(安徽)沈乃意(深圳)卓庆辉 (珠海)林玉华(江门)陈培罴(湛江)(共17人) |
常务理事: | 李昭瑜(香港)蔡丽华(香港)郑玉兰(香港)黄耀明(香港)廖洁明(香港)张 许(香港)苏丽珍(香港) 刘锦钊(澳门)方健坤(澳门)黎柏强(澳门)王跃春(北京)徐名亮(上海)黄世尧(天津)李 斌(天津)徐钊其(南京)金向明(重庆)夏 雷(浙江)陈为民(福州)凌伦杰(厦门) 李建发(厦门)戴 杰(深圳)陈国幸(珠海)温伟文(新会)古浩辉(广州)方文辉(广州)陈 列(广州)马兴中(广州)侯碧红(广州)黄小晶(增城)黄康生(湛江) 罗 勉(汕头)谢 勇(韶关)李建发(厦门)徐乐义(安徽)范伟玲(日本)彭寿芳(海南)唐大进(深圳)潘庆洪(珠海)叶惠全(东莞)林超源(江门)黄康生(湛江)白晋海(海南)孙胜林 (北京) 徐盛灯(安徽)沈乃意(深圳)卓庆辉 (珠海)林玉华(江门)陈培罴(湛江)周萱(香港)李乐辉(香港)安 衡(广州)(共51人) |
秘 书 长: | 安 衡(广州) |
副秘书长: | 马兴中(广州) |
理 事: | (说明:理事分别由总会会长、副会长,总会正、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各地校友会会长和同学会(联谊会)会长,各地各级市县领导(校友),以及对学校有贡献的校友等组成。)马有恒(澳门)胡 军(广州)黄旭辉(广州) 雷博平(美国南加州)梅 凡(美国)周云汉(美国北加州) 方 楫(加拿大多伦多)戴正国(加拿大加东)黄运荣(加拿大)陆祖强(法国)梁仲景(澳大利亚)邢济众(新加坡) 梁沾铨(马来西亚)古俊民(马来西亚)黄婉桦(马来西亚)宋永安(澳大利亚)阮 民(新西兰)颜开臣(泰国)梁荣根(泰国)翁泰安(泰国)洪庆和(泰国)张汉明(香港)李昭瑜(香港)李 斌(香港)萧德衡(香港)张劲龙(香港)蔡丽华(香港)林 涛(香港)蔡高峰(香港)蔡木奎(香港) 蔡鉴清(香港)赵善华(香港)郑玉兰(香港)邓达岭(香港)黄耀明(香港)廖洁明(香港)张 许(香港)苏丽珍(香港)刘锦钊(澳门)刘本立(澳门)方健坤(澳门)黎柏强(澳门)尤淑瑞(澳门)梁普宇(澳门)王丰德(澳门)张健中(澳门)彭蓬光(澳门)陈健强(澳门)白琪文(澳门)陈惟蒨(澳门)陈 默(北京)王跃春(北京)徐晓燕(北京)陈迪生(北京)李 刚(北京)陈启懋(上海)朱鸿兴(上海)徐名亮(上海)陈汉光(上海)刘安云(上海)黄若雄(上海)徐美香(上海)张海元(天津)黄世尧(天津)谢 因(南京)杨荣庆(南京)徐钊其(南京)戴 纲(无锡)许甫如(苏州)吴璧如(常州)夏 雷(浙江)蒋 风(金华)邱以路(成都)金向明(重庆)田昭武(万县)杨玉辉(福建)悦贵生(福州)陈为民(福州)陈 镛(厦门)李建发(厦门)凌伦杰(厦门)周延安(泉州)曾德注(莆田)丁树元(莆田)陈友经(永春)何家沛(漳州)范家震(闽北)许乔祥(江西)万厚望(九江)陆巨联(广西)王学萍(海南)黄昌华(海南)王明镜(海南)彭秀方(海南)赖百源(贵州)王兴华(黑龙江)胡安泰(湖北)王穗明(深圳)陈基渝(深圳)李谨章(深圳)郑维先(深圳)戴 杰(深圳)张耀中(珠海)陈岸民(珠海)谢金雄(珠海)陈国幸(珠海)宁 静(江门)林平川(江门)邹时广(江门)林超源(江门)杨海涛(广州)温伟文(新会)关湛泉(新会)尹国荣(新会)赵瑞章(台山)方烈文(汕头)罗 勉(汕头)梁步升(潮州)黄碧玉(揭阳)陈志杰(梅州)卢振中(梅州)余煌章(韶关)成迪春(湛江)陈培罴(湛江)黄康生(湛江)陈 灼(茂名)蔡 宇(茂名)邓伟根(顺德)张顺彩(东莞)叶惠全(东莞)李忠红(东莞)刘 宁(佛山)林惠纯(惠州)邓达礼(肇庆)黄小晶(增城)王珣章(广州)贾益民(广州)林如鹏(广州)刘汉忠(广州)马兴中(广州)麦智南(广州)魏剑锋(广州)伍伯昭(广州)侯碧红(广州)屈桂琴(广州)叶 军(广州)吴春燕(广州)符敦健(广州)方文辉(广州)钟业坤(广州)陈邵群(广州)林翠琼(广州)张国林(广州)李世云(广州)翁作敏(广州)谭其学(广州)程国光(广州)古浩辉(广州)黄志科(广州)陈 列(广州)董启源(广州)谢明天(广州)张柏星(广州)李娴静(广州)范伟玲(日本)金启功(日本)陈隆进(日本) 何宜动(日本) 冯曰珍(日本)韩 友(澳大利亚(悉尼)) 黄国广(澳大利亚(悉尼))林晓樱(澳大利亚(悉尼)) 曾少华(澳大利亚(悉尼))孙胜林 (北京) 刘絮瑞(天津)徐乐义(安徽)徐庆松(安徽) 程自信(安徽) 唐 昊(安徽)徐盛灯(安徽) 潘政军(安徽) 彭寿芳(海南)康省民(海南) 符宣国(海南) 王 师(海南)王明镜(海南) 白晋海(海南) 吴卫彬(海南)唐大进(深圳) 沈乃意(深圳) 潘泽林(深圳)彭伊娜(深圳) 周 萱(香港) 李乐辉(香港)杨允中(澳门) 张 晖(北京) 丘国良(北京)陈 雄(北京) 马兴镇(上海) 徐美香(上海)叶柳青 (珠海) 、叶志雄(珠海) 黄汉梁(江门)吴火亮(江门) 梁冠鸣(江门) 林玉华(江门)罗锡平(湛江) 柯 亮(湛江)罗纯清(湛江)肖绍光(湛江) 安 衡(广州)(共213人) |
秘 书 处: | (总会常设办事机构)安 衡 张柏星 李娴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