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湄洲妈祖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历代屡经扩建修葺。
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妈祖庙。永乐元年(1403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奉旨遣官建造正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闽浙总督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建功而扩建祖庙时,把朝天阁重修并改为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结构建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重修。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格局
湄洲妈祖祖庙包括西轴线和南轴线两大建筑群,西轴线有牌坊、长廊、山门、圣旨门、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以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大小建筑36处。南轴线建筑群有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大型建筑。整个祖庙群殿阁纵横。
主要建筑
大牌坊和长廊
西轴线大牌坊凌空飞檐和磅礴壮丽,全貌凸显呈“三开重檐”状。牌坊嵌有“湄洲妈祖祖庙”庙名,两边有雕梁画栋长廊,依山势递叠而上,与山门连成一体。宫门
西轴线第一道门称山门,亦称“三门”。山门造型呈皇家城阙状,厅内祀千里眼和顺风耳。清同治八年(1869),由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题奏,赐封二神将为金将军、柳将军。仪门
宫殿第二道门称仪门。祖庙仪门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故仪门又称“圣旨门”。钟鼓楼
一般钟鼓楼在献殿或正殿之前左右对称排列,为守庙人早晚做功课和进行祭祀时击鼓鸣钟表示礼敬。清康熙二十二年敕建湄洲天妃宫正殿,蒋维锬先生提出:据《天妃显圣录》等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1),清廷决定发兵平台,福建总督姚启圣曾差官到湄洲祖庙致祝许愿,“恳祷阴光默佑,协顺破逆”。并特委兴化府知府苏昌臣“到湄设醮致祭,随带各匠估置木料,择吉起盖钟鼓二楼及山门一座”。朝天阁
位于中轴线最高点和正殿的左前方,1989年7月重建,阁内挂台湾鹿港天后宫的黑面妈祖影像。如民国莆田诗人林弼 《湄屿潮音》:“孤屿潮音激不停,千番巨响自泫然。朝天阁上倚栏望,滚滚波涛接碧天。”刘福铸教授《论福建妈祖诗咏的海洋文化特色》说该诗作者叙登祖庙朝天阁,倚栏远望,孤屿潮音,浪涛接天,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绘出海天瑰景。寝殿
寝殿,占地面积238平方米,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明洪武七年(13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永乐初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均以重修,民国年间再度在旧址重修。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额保存民国初重修时的墨书,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础。正殿
…更多「主要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特色
1·匾联。祖庙石柱与大门都有悬挂匾联,以工艺精湛、内容独特著称。明正德三年(1508)戴大宾巧妙地运用古汉语通假字特点作楹联:“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又如:“齐齐斋,齐斋斋,齐斋齐斋戒;朝朝潮,朝潮潮,朝潮朝潮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赐“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联”,上联:“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意指女神妈祖,凭着忠信之心,不畏艰险,故能周游天地之间,拯溺救难。下联:“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匾联集合书法、雕刻工艺在内设计元素,将抽象精神转化成为一种可观赏的符号形式,让人瞻仰后肃然起敬。
…更多「建筑特色」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物遗存
湄洲妈祖祖庙的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是祖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湄洲祖庙为长323米、宽99米的五进仿宋建筑群,由大牌坊、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广场、正殿、灵慈殿、妈祖文化园组成。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额保存民国初重修时的墨书,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础。其中圣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为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保存宋代天井。妈祖庙后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在祖庙山顶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是用365块花岗岩雕砌而成,石雕妈祖像头戴冕旒,身着霞帔,手持玉如意,仪态雍容,表情庄重。
研究价值
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千百年来,妈祖文化随着渔民、船工、商贾的不断传播,遍布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信众近3亿人。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全球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是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妈祖信仰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为盛行,台湾民众信仰妈祖者更是高达千万人。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进扩大,台湾民众前往湄洲岛妈祖祖庙拜谒人数众多,湄洲岛年接待台胞达10万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累计接待台胞160多万人次。妈祖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连接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
历史文化
概述
妈祖,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是妈祖信俗文化的核心,包括祭典仪式、口头传说等文化艺术以及民间习俗,遍布台海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顺济”庙额,这是妈祖首次获得朝廷的褒封,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妈祖封号达64字。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信俗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并世代相传。它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身世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文化活动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保护措施
1978年,妈祖庙满地残砖破瓦,黄泥碎石,只剩下一祠一殿尚在。从小在妈祖的故乡湄洲岛长大的林聪治立志重建妈祖庙。没有资金,没有工具,没有政府支持,林聪治带领十多位信众自筹资金、建材,自带工具开始了祖庙的重建。随着国家开放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林聪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建庙的信众从岛内扩展至全省,从大陆扩展至海外。经过多年努力,妈祖祖庙建筑群又恢复甚至超过当年鼎盛时期的规模。
…更多「保护措施」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