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属兴隆县六区。
1956年5月,建石庙子乡。
1958年8月,撤乡设立红光(石庙子)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设立石庙子乡。
1986年5月,改为石庙子满族乡。
1988年12月,牛圈子、石庙子两乡合并为南天门满族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南天门满族乡辖南天门、分水岭、牛圈子、大营盘、庙岭、郭家庄、石庙子、八品叶、大洼、杨树岭10个行政村,下设61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南天门满族乡下辖10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南天门村。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城乡分类代码 | 名称 |
130822200201 | 220 | 牛圈子村 |
130822200202 | 分水岭村 | |
130822200203 | 大营盘村 | |
130822200204 | 庙岭村 | |
130822200205 | 郭家庄村 | |
130822200206 | 210 | 南天门村 |
130822200207 | 220 | 石庙子村 |
130822200208 | 东八品叶村 | |
130822200209 | 大洼村 | |
130822200210 | 杨树岭村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天门满族乡地处兴隆县中部,东与半壁山镇相邻,西与兴隆镇毗邻,北与大水泉镇接壤,区域面积100·24平方千米。南天门满族乡地形地貌
南天门满族乡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丘陵地带为主。境内最高峰雁飞岭山,位于南部郭家庄村,海拔1141·7米;最低点位于大营盘村澈河下游与半壁山镇交界处,海拔350米。气候
南天门满族乡1月平均气温-8·6℃,极端最低气温-24℃(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7·8℃(1999年7月24日),最高月均气温25·9℃,平均气温年较差32·6℃。无霜期年平均155天,最长达160天,最短为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41·8小时,年总辐射133·37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49天(一般为3月上旬~11月中旬)。年平均降水量818·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9·2天,最多达158天(1990年),最少为91天(1979年)。降水集中在每年7~8月,7月最多。水文
南天门满族乡境内河道属滦河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清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东八品叶、石庙子、南天门、郭家庄、庙岭、营盘村,境内长17·6千米,流域面积204平方千米。自然灾害
南天门满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霜冻、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资源
南天门满族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铅、锌等。已开发的有铁矿,主要分布于牛圈子村和分水岭村,矿区面积0·02平方千米,年产量25万吨;其他自然资源有人参、党参、苍术、远志、五味子等野生植物;山羊、野兔、野鸡、黄鼬、狗子、松鸡等野生动物。
人口
2011年末,南天门满族乡辖区总人口741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2人,城镇化率3·4%,另有流动人口18人;总人口中,男性3786人,占51·1%;女性3630人,占48·9%;18岁以下1523人,占20·5%;19~35岁1744人,占23·5%;36~60岁3019人,占10·79%;61岁以上1130人,占15·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126人,占69·1%;有满、水、苗、侗、壮、傣、蒙古、回、朝鲜、瑶10个少数民族,共2290人,占30·9%;满族216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45%。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5·6‰。
2017年,南天门满族乡常住人口7553人。
截至2018年,南天门满族乡户籍人口735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财政收入完成33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6万元。完成营业税87万元,增值税1539万元,企业所得税121万元,个人所得税120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5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5元。农业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农业耕地面积5628亩,人均0·76亩;林地面积12·2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910吨,人均258千克,其中玉米1097吨,大豆523吨。主要经济作物有中药材、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15亩,产量71吨,其中花生66吨,芝麻5吨。蔬菜种植面积435亩,产量1188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等,其中白菜633吨,萝卜234吨。
南天门满族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6万头,年末存栏0·2万头;羊饲养量0·8万只,年末存栏0·3万只;牛饲养量0·11万头,年末存栏0·04万头;家禽饲养量8·3万羽,上市家禽3·8万羽;生产肉类600吨,其中猪肉346吨,牛肉108吨,羊肉76吨;蛋类70吨;畜牧业总产值184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4%。
工业
南天门满族乡工业是县域重要的矿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铁矿采选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矿产资源型产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1%。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6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商业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商业网点76个,职工162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城乡集贸市场2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3·2%。
金融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2家,各类存款余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人均储蓄1·0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南天门满族乡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80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4所,在校生445人,专任教师3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科技事业
2011年末,南天门满族乡有各类科技人才3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经营管理人才18人,技能人才110人,农村实用人才126人。文体事业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农家书屋10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藏书2万册;艺术表演团体民间秧歌队2个。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体育场地10个。9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5%。
医疗卫生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卫生院1所,卫生室10个;病床1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2张,固定资产总值3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4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人、执业(助理)医师1·3人、注册护士0·1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6万人次,住院手术6台次,出院病人360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户,人数34人,支出9·71万元,比上年增长11·9%,月人均238元,比上年增长2%;医疗救助2人次,支出0·2万元,比上年增长5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人次,支出1·8万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7户,人数302人,支出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7%,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长8%;五保集中供养2人,支出0·3万元,比上年增长43·1%;五保分散供养17人,支出3·1万元,比上年增长38·1%;医疗救助3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5人次,共支出3·2万元,比上年增长15·3%;临时救济203人,支出3·4万元。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1千米,投递点18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764件,征订报纸76份、期刊1192册。有电信服务网点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81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79%;移动电话用户5625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5%;宽带接入用户420户,比上年增加47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8万元。
能源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65台,总容量4·5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50千米,用电负荷405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3600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9%。
交通
2011年,南天门满族乡客运总量1·1万人次,货运总量2·6万吨。112国道过境,境内长25·4千米,双向标准2车道;县乡级公路2条,总长9千米;“村村通”公路长34千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南天门满族乡因乡政府驻南天门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