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头鲸公众号

平头鲸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
公众号ID:gh_a7c931a164e6
公众号分类:生活
关于公众号:

“平头鲸”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运营方为北京行知合一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属于生活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你的生活不该只是些无聊事,还有新世界等你来“野”。

开发/运营主体:北京行知合一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平头鲸百科

北瓶鼻鲸(学名:hyperoodon ampullatus)是一种喙鲸科瓶鼻鲸属海洋哺乳动物,体长8·7-9·8米,体重5,800-7,500千克。体型长但圆胖,有显著的嘴喙与高耸的额隆背鳍可达30厘米高,位于背部约全长三分之二的位置,外观呈镰刀形,尖端通常略微突出。身体长而结实,呈圆柱形,喙短,形状像瓶子。两性都有大而突出的额隆。左侧有一个气孔,当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时,会产生一个高大浓密的喷口。

迁徙性的动物,会长途跋涉跟随猎物的移动。在夏季,出现在北大西洋寒冷、营养丰富的水域中,特别是在大陆架周围。冬天会迁徙到更深的水域。通常以4-10只为一组,有时群体规模可达25只。能潜行1-2小时,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潜水时间约为14-70分钟,常潜至800米以下的深度。分布范围从北大西洋的极地冰向西南延伸到长岛海峡,向东南延伸到佛得角群岛。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附录ⅰ。

物种学史

分类

北瓶鼻鲸(hyperoodon ampullatu)与南瓶鼻鲸(hyperoodon planifrons)形成了一对反热带分布的物种(anti-tropical species pair)。两种瓶鼻鲸属物种之间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比所有其他喙鲸物种高4·12%,比反热带物种对阿氏贝喙鲸贝氏喙鲸高3·78%。此外,这两个物种的头骨特征非常不同。

北瓶鼻鲸可说是人类研究最深入的喙鲸类,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因于长期的捕鲸历史。19世纪时,有数位英国与挪威的自然学家参与捕鲸的行业,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被捕获的北瓶鼻鲸的细节描述,而捕鲸业也提供了大量标本供科学研究之用。

命名

1770年,福斯特(forster)在“kalm, travels into north america”一书的译本注释中首次提到北瓶鼻鲸,当时的学名为“balaena ampullatus”,种名源自拉丁文的"ampulla",意思是“瓶子”或“烧瓶”,反映其嘴喙形状,后被沿用至今。

1776年穆拉(müllar)将名称改为"balaena rostrata",移入瓶鼻鲸属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叫"hyperoodon rostrata",直到20世纪初才变更为现今的有效学名"hyperoodon ampullatus"。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北瓶鼻鲸名称演变的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物认知的逐步深化与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

形态特征

体型

北瓶鼻鲸是喙鲸科下的一种,它们有突出的额隆和像烧瓶一样的长长的喙,因此得名北瓶鼻鲸。雄性最大体长9·8米、雌性8·7米;体重5,800-7,500千克。但大多数在性成熟期(7-14岁)约为6·7-7·6米。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性比雌性大25%。新斯科舍省附近的个体大小据信比其他北瓶鼻鲸短约0·7米。镰刀一样的背鳍可达3·1米高。由头部外观可区分性别,成年雄鲸前额白而前凸至接近方形,雌鲸则较灰而呈球状(未成年雄鲸介于两者之间)。老鲸的前额较突出,而雄性成鲸的最为显著。

身体长而结实,呈圆柱形,喙短,形状像瓶子。两性都有大而突出的额隆,在年长的动物中,额隆通常垂直向前,在雄性动物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额隆会变成黄白色。雌性的额隆不如雄性的额隆突出。

气孔

北瓶鼻鲸额头左侧有一个气孔,当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时,会产生一个高大浓密的喷口。

鲸鳍

北瓶鼻鲸有巨大的桨状鳍状肢,用于在水中推进和转向。它们的尾鳍又宽又深,可以进行有力而敏捷的游泳。背鳍位于背部约全长2/3的地方。胸鳍小而笔挺,末端浑圆。成年雄鲸的前额泛白接近方形,雌鲸的前额呈灰色,是圆圆的球状。胸鳍小而笔直,末端浑圆,尾鳍中央无凹刻。后弯背鳍高30-38厘米,距离尾部约为全身长度的1/3。尾鳍没有内侧凹口,鳍小而尖。

牙齿

雄鲸有两颗牙齿,少部分有四颗或者没有牙齿。雌鲸的牙齿则包裹在牙龈内。下颚尖端长有二颗牙齿,通常只有成年雄鲸的牙齿会生长至露出牙龈,略微朝前方弯曲,牙齿上有时会有茗荷介(颈蕂壶)附生。少部分雄鲸可能有四颗牙齿或终生无牙。通常会有两颗牙齿,但是只有雄鲸的牙齿突出,雌鲸的则留在牙龈内。有些雄鲸可能长有4颗牙齿,甚或完全没有;雌雄两性的上下颚可能有许多牙签状的退化牙齿。

该物种的牙列高度减少,雄性在下颌尖端有一对或偶尔有两对短牙。这些牙齿在雌性中永远不会萌出,在雄性中可能永远不会完全萌出,并且经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脱落。

皮肤

成鲸的体色背部呈灰至褐色,腹部则较浅;幼鲸的体色较成鲸来得深,接近黑褐色。身上常有白或浅黄色的椭圆形伤痕,随著年龄增加范围会变得更大,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尤其明显。成年雄鲸在前额额隆处有明显的白色区块,并会延伸至眼睛后方,被称作tondebund,似乎是“白额头”的意思;年老雌鲸在喷气孔后方多有白色形似衣领的斑纹,昔日挪威捕鲸者称之为ringfiskar,意思就是“有环的鱼”。北瓶鼻鲸的颜色各不相同,从绿棕色到巧克力色和灰色。个体可能会被灰白色斑块吸干,侧翼和腹部的颜色通常较浅,逐渐变为白色或奶油色。幼崽的外观通常是巧克力色的。

近种区别

可能会与领航鲸混淆,但是北瓶鼻鲸的体色,背鳍与嘴喙都有显著的不同。小须鲸具有相似的背鳍,但是头形不同。索氏中喙鲸柯氏喙鲸也与北瓶鼻鲸相似,只是前额没那么浑圆。

栖息环境

最常见于至少1000米深的水域,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在北大西洋冰架或其附近的隐蔽海湾觅食。

生活习性

迁徙

北瓶鼻鲸通常是迁徙性的动物,它们会长途跋涉寻找食物,通常会跟随猎物的移动。在夏季,它们可以在北大西洋寒冷、营养丰富的水域中找到,特别是在大陆架周围。随着冬天的临近,它们会迁徙到更深的水域,在那里它们可以找到鱿鱼和其他猎物。在北纬地区度过春季和初夏,在冬季向南迁徙,至少由两个不同的种群组成。较大的种群在奇德利角附近,夏季沿着1000米深的等高线穿过哈德逊直河口到达坎伯兰湾河口,分布广泛。较小的种群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岸外的水下峡谷(the gully)入口附近20千米×80千米的区域内避暑。对水下峡谷和山脊地区种群的研究表明,这一种群可能是非迁徙性的,全年都留在塞布尔岛附近。初秋,欧洲海岸外的北瓶鼻鲸搁浅表明,许多北瓶鼻鲸从7月开始迁徙到更南的纬度。

行为

北瓶鼻鲸通常以4-10只为一组,尽管群体规模有时可能高达25只。捕鲸者观察到,成年雄性有时会与雌性和年轻雄性分开旅行,这种行为最常见于每年迁徙之前和期间。从新斯科舍省附近的北瓶鼻鲸种群收集的数据表明,一小部分雄性和雌性之间可能存在长期伴侣关系。与其他喙鲸不同,北瓶鼻鲸不易发生大规模搁浅。

北瓶鼻鲸是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会接近静止不动或以慢速前进的船只,并会在附近游动,并可能在它们周围盘旋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种行为,再加上团体成员倾向于帮助受伤的个人,使北瓶鼻鲸成为捕鲸船最喜欢的目标。他们将船开到北瓶鼻鲸常出没的海域后就停船在海面漂浮,静待它们主动靠近船只。其水面行为包括静止不动一段时间,然后突然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会作鲸尾击浪(lobtailing)与跃身击浪(breaching)的动作。

声波

北瓶鼻鲸会发出强大的超声波点击声以及人类可以听到的低强度声音。超声波在额隆中被放大,可用于猎物的回声定位,特别是在光线穿透很少的深水或浑浊水中。北瓶鼻鲸会发出不连续的哨声、吱喳声与滴答声,以及突然的爆冲音等,频率与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可能与觅食和个体间联系有关。

集群

北瓶鼻鲸通常以1-4头鲸组成的群体出现,多于此数目的情形相当罕见,不过曾有多达20头的记录。有时可在海面上同时看许多这样的独立小群。其群体通常仅由成年雌鲸与幼鲸或未成年鲸所组成,有时会包括一至数头成年雄鲸。

潜水

北瓶鼻鲸经常出现在陡峭的水下峡谷和山脊地区,大陆架在那里沉入深海。它们能潜行1-2小时,但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典型的潜水时间约为14-70分钟之间,常潜至800米以下的深度,最深记录为1,500米。深潜后通常会在海面停留约10分钟或更久,每30-40秒换气一次。树丛状的喷气可达1-2米高,略向前倾,良好的天气下可以看见。曾观察到鲸尾击浪,以及极其罕见的跃身击浪。它们是深潜能手,下潜时不会高举尾鳍,通常会在同一地点浮出水面。但是潜水时,水平的移动距离通常不会很远。

食性

北瓶鼻鲸优越的潜水能力让它们能够潜至深海觅食,在其胃中曾经发现海星,推测它们可能会在海底附近觅食。主要食用枪乌贼与鱿鱼,它们也会食用鲱鱼、格陵兰大比目鱼、银鲛星貂鲛等多种鱼类,还有虾甚至是海参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格陵兰岛、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和美国。

北瓶鼻鲸只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深水区(通常深度超过500米)。在西部,它们从美国新英格兰到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南部,在巴芬岛和格陵兰岛之间出现;在东部,从直布罗陀海峡到斯瓦尔巴群岛(北纬38º-72º)。它们的北部远洋分布延伸到浮冰边缘。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东南部的斯科舍大陆架上的沟壑(约北纬44º,西经59º)是西大西洋中北瓶鼻鲸持续存在的最南端地区。在北大西洋东部,最南端的持续存在区域是亚速尔群岛周围,约北纬39°。然而,已知范围的南部界限是西部的美国弗吉尼亚州(约36°n)和东部的加那利群岛29ºn。尽管有一些来自地中海、北海和圣劳伦斯湾的报告,但这些鲸鱼在封闭海域并不常见。

繁殖方式

交配系统被认为是一雄多雌制的,在交配季节,一只成熟的雄性会与一群雌性交配。交配发生在春季和初夏,怀孕期约为12个月,新斯科舍省附近深海峡谷种群的数据表明,该种群的交配和产鲸期可能在6-8月。大多数北瓶鼻鲸在春季至夏季初(4-6月)间生产,不过在“the gully”(深海峡谷)曾经于8月时发现新生的幼鲸。哺乳期至少在1年以上,幼鲸会在母亲身旁待上2年左右。雌性的产仔间隔为2-3年。

幼鲸出生时体长3-3·5千克,幼鲸额隆的轮廓模糊,嘴喙比成年者圆钝,腹部呈灰白色,背部与体侧的颜色呈黑至巧克力褐色。

雌性在6·7-7米(8-14岁)时性成熟,雄性在7·3-7·6米(7-9岁)时成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10月20日——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北瓶鼻鲸还没有对全球丰度的估计。整个北大西洋东部的一个非常粗略和过时的估计是40000头(nammco 1995年)。根据1995年和2001年的船上调查,冰岛(和法罗群岛)很种群数量估计为28000头(pike等人,2003年)。根据2005年和2007年船只的15次目击,法罗群岛和西欧海域的很种群数量估计为19539头(rogan等人,2017年)。2015年,在冰岛和法罗群岛附近发生了36起基于船只的目击事件,估计为18375头(nammco 2019年)。安第斯、莫雷和斯瓦尔巴地区没有统计上有效的丰度估计。因此,北大西洋的鲸鱼数量可能至少为2万头。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