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2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同年,青岛市政府组建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青岛崂山管理委员会”,负责青岛市崂山景区风景名胜区的恢复建设工作。
1987年,崂山开始在流清河、太平宫、北九水设售票站,收取游客和车辆的景区维护费。
1989年5月8日,青岛市政府决定成立青岛市海滨青岛市崂山景区风景名胜区领导小组,同时撤消原青岛市青岛市崂山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新的青岛市青岛市崂山景区管理委员会。
1992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1999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0年青岛市崂山景区通过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评定。
2011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青岛市崂山景区为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环境:先后改善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拓宽整修了三条旅游公路干线,新建了停车场和数千米登山步道。同时,还建设了青岛市崂山景区度假村。它由仰口国际旅游度假村、流清河旅游度假村、北九水旅游度假村三部分组成。
2022年,青岛市崂山景区仰口游览区索道设备检修顺利完成,定于2022年6月19日正式对外试运营,运营期间索道试乘票价,单人单程35元。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青岛市崂山景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千米。地处北纬36°05′~36°19′,东经120°24′~120°42′。山区东南二面濒临大海,西部自南而北与青岛市区的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总面积446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地质特征
崂山位于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属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其构造体系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从地质年代来看,崂山经历了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的复背褶皱到白垩纪晚期花岗岩体的形成。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在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当时炽热的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抬升,覆盖在花岗岩上的岩石被风化剥蚀,最终露出了花岗岩地貌。
地貌特征
崂山的地貌以其独特的花岗岩景观著称,这些景观包括了众多的山峰、峭壁和奇石。按照高程的不同,崂山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由末次冰期时形成的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接近1000米,这些山峰在当时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经历快速的机械风化,形成了参差不齐的形态。下层则主要形成于冰后期,随着气候变暖,化学风化作用增强,花岗岩表面逐渐被剥离,形成了一些球形的巨石和秀美的山峰。
支脉分布
崂山的主要山脉可以分为四个支脉: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以及午山支脉。其中,巨峰作为主体山脉,其支脉分别向东北、东、东南、南、西五个方向延伸。例如,东北分支位于晓望河以南,刁龙嘴河以北,包括了槐树洞、楼门峰、观音岩等地形特征;东分支则包含了那罗延窟、华严洞等地。其他支脉也各自有着独特的地形特征和地理分布。
地层与构造
气候特征
综述
青岛市崂山景区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形成了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季风进退规律性强,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等特点。同时,青岛市崂山景区还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四季特点
春季 | 春季,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气温回升缓慢,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春天来得晚约25天。这一时期的气温回暖较慢,降水稀少,风速较大,平均气温约为12·5℃。春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0%,前半季降水量仅为59·7毫米,因此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后半季随着海洋表面水温回暖,南风频率增加,空气湿度逐渐增大,云、雨、雾等天气现象增多,气候变得更为湿润。 |
夏季 | 夏季,青岛市崂山景区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表现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温较高但无酷暑,平均气温为24·5℃。8月份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天数约占夏季的33·1%。7、8月份因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导致大量降水,平均降水量为444·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7%。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末至9月上旬,这段时间也是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汛期。 |
秋季 | 秋季,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日数减少,冷空气开始活跃。这一时期的平均气温为12·9℃,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2%。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北来的冷空气逐渐加强,暖湿空气明显减弱。10月上中旬,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能见度高,有“小艳阳”之称。11月中旬起,冷空气更加活跃,气温每旬下降约3℃,北风增多,冬季季风逐步增强。 |
冬季 | 冬季,青岛市崂山景区多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干燥寒冷,平均气温为-0·8℃。1月份是最冷的月份,气温低于-5℃的天数占全季的61·4%,低于-10℃的天数占15·2%,低于-15℃的天数占0·7%。冬季的降水量很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8%,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尽管冬季较长,但青岛市崂山景区很少出现雪盖冰封的现象。 |
参考资料: |
气温 | 青岛市崂山景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显著,温度适中,冬暖夏凉,年温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1951年至1987年期间,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1·9℃,历年平均气温在11℃至12℃之间。冬季气温通常在12月下旬降至0℃以下,2月下旬逐渐回升到0℃以上。春季气温逐月回升约5℃至6℃,夏季8月份最热,秋季平均气温为23·7℃,9月下旬后日均气温降至20℃以下,11月下旬降至5℃以下。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季节变化明显推迟。 |
降水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降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根据1951年至1987年的统计数据,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734·3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975年的1426·1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1981年的273·2毫米。冬季降水最少,春季次之,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57%,秋季多于春季。3月至5月的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5%,夏季6月至8月的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8%,秋季9月至11月的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3·1%,冬季12月至2月的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青岛市崂山景区各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月子口为726·6毫米,山色峪为843毫米,乌衣巷为843毫米,上葛场为841·1毫米,北九水为1073·7毫米,崂顶为2103·8毫米。 |
霜冻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最早出现在10月2日,最晚出现在11月2日。终霜期一般在4月中旬,最早出现在3月24日,最晚出现在4月26日。无霜期的年平均天数为179天。青岛市崂山景区的结冰平均始日为10月30日,最早为10月12日,最晚为11月17日。结冰平均终日为4月11日,最早为3月29日,最晚为4月26日。冰期的年平均天数为109·2天,最少为91天,最多为124天。 |
雪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降雪日数较少,冬季水分状况较差,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根据王哥庄1951年至198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年平均降雪始日为12月2日,最早为11月8日,最晚为1月12日。年平均降雪终日为3月13日至3月7日,最早为1月31日,最晚为4月6日。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1天,最多为17天,最少为3天。 |
地温 | 青岛市崂山景区5厘米地温的年平均值为13·9℃,8月份最高为27·7℃,1月份最低为-0·8℃。地面温度的极值均出现在1957年,6月20日为62·1℃,1月24日为-24·8℃。 |
云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云量在7、8月份最多,年平均总云量在6至7成之间,1、2月和10月最少,在5成以下。青岛市崂山景区的云是具有特色的气象景观,尤其是“云海”多出现在一次天气过程的尾声。由于青岛市崂山景区临海,水汽充足,加之重峦叠嶂的影响,雨过天晴时,气流运动活跃,白云随风飘浮,回旋舒展,形成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 |
日照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15·5小时,年均日照率为57%。1月晴天虽多,但太阳出晚落早,故日照最低,全月为177小时;5月份最高为255·4小时;7月份虽太阳出早落晚但晴天较少,故日照率也低,为42%;10月日照率最高为65%。 |
雾 | 青岛市崂山景区是地处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多雾中心,年平均雾日为50天左右,雾季集中在春末夏初,每年自4月份起雾最盛,至8月因海水温度高于气温,海雾会锐减到几乎绝迹。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海雾多见于600米高度以下。 |
风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风,4月至8月多南和东南风,9月至10月北风和南风风势基本相等。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4月最大为3·8米/秒,9月份最小为2·0米/秒。极大风速出现在1981年9月1日,风速达20米/秒以上。崂顶的风速很大,1980年4月份的观测数据显示,平均风速达7·9米/秒,日平均最大风速为17·6米/秒 |
参考资料: |
水文特征
海域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海岸线总长度达到了87·3千米。海岸线以基岩海岸类型为主,主要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其次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和角闪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碎屑岩。这种地质构造导致了海岸线上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地貌,包括陡峭的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裂隙以及海蚀柱等。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海岸线上还有一些较为平坦的海蚀平台,尤其是在由较软弱的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区域。此外,海岸边还分布着砾石海滩和狭窄的沙质海滩。
河流
青岛市崂山景区地区共有23条主要河流,这些河流从山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这些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于季节性河流,大多直接流入海洋。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沙河,它是青岛市崂山景区最长的河流,全长33千米,发源于青岛市崂山景区巨峰,最终注入胶州湾。白沙河不仅是重要的水源之一,还在1958年建立了青岛市崂山景区水库,为青岛市区提供用水。除了白沙河之外,还有诸如石门河、五龙河、惜福镇河等季节性河流,它们在雨季时水流湍急,而在冬季则可能干涸。这些河流中的大多数都拥有良好的水质,一些河流还建有小型水库或塘坝,用于蓄水和调节水量。
自然资源
水源资源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水资源丰富,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部分。地表水总量约为3·17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1·12亿立方米,总计约为3·36亿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年际变化较大。青岛市崂山景区矿泉水来源于基岩风化构造裂隙孔隙水,因其水质优良而著名。矿藏资源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矿藏资源以花岗岩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白垩土、云母等。花岗岩广泛用于建筑和雕刻,以其耐腐蚀性著称。青岛市崂山景区花岗岩曾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国南极长城站纪念碑的建设。此外,青岛市崂山景区还发现有少量的氟矿、锰铁矿、硅矿、石棉、沙金、麦饭石等矿产资源。动物资源
陆生野生动物
青岛市崂山景区地区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既有历史文献记载,也有现代调查的数据。根据1930年的记录,青岛市政府曾允许狩猎的野生动物包括野猪、狼、兔、狐狸、野猫和鼬鼠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1949年之后青岛市崂山景区地区的野生兽类种类有所变化,主要的野生动物种类包括狐狸、野兔、獾、貉以及黄鼬等。
鸟类资源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即墨县志》记载青岛市崂山景区有乌鸦、莺、鸠、雉、雁等28种鸟类。民国十九年(1930年),鸟类学家寿振黄对青岛市崂山景区的鸟类进行系统的调查,记录超过250种的鸟类。1983年,青岛市崂山景区共有鸟类230余种,这些鸟类隶属于10目、30科、63属,其中包括了86种食虫鸟和17种食鼠鸟,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28种。据统计,1986年就有超过300万只候鸟途经青岛市崂山景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国家保护珍禽和猛禽。
海洋生物资源
青岛市崂山景区沿海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涵盖了鱼类、贝类、甲壳类、软体类及藻类等多个类别。根据记录,沿海水域中鱼类大约有87科、155属、200余种,常见的鱼类包括鲅鱼、鳓鱼、鲐鱼、黄鱼、鳕鱼、鲽鱼、梭鱼、青鳞鱼等。在近岸海域,特别是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种类更是达到了310余种。这一区域内的贝类主要包括菲律宾蛤、蓝蛤、短肌蛤、牡蛎、红螺等;甲壳类则有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日本大眼蟹等;软体类以乌贼、枪乌贼、章鱼为代表;海藻类则包括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硅藻、甲藻等;此外,还有各类浮游生物,如蠕虫、箭虫、水母等。
淡水鱼类资源
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
青岛市崂山景区山区的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木本植物。据统计,这里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的木本植物,其中大部分是自然野生的,显示出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本地树种包括但不限于赤松、梧桐、山槐、枰柳、板栗、麻栗、栓皮栎、栀树、榉树、椴树、小榆、花楸、山樱、樗、拐枣、五角枫、黄连木、刺楸、君迁子、刚竹、淡竹、侧柏、泡桐、楸树、毛白杨、国槐、柳树、榆树等。此外,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青岛市崂山景区还成功引入了多种外来树种,如刺槐、日本赤杨、加拿大白杨、法桐、落叶松、湖北水杉、东北黄蘖、蒙古栎、浙江茶树、浙江油桐、金钱松、柳杉、樟树、火炬松、湿地松等。值得一提的是,茶树和毛竹。
草本植物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草本植物达到900余种,涵盖了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等多个科属。这些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山丘、路边、滨海盐碱荒地等不同环境中。例如,禾本科植物如野麦莛、雀麦、疏花雀麦等在山丘地带广泛分布;菊科植物如黄花蒿、青蒿、黑蒿等则多见于山丘及路旁;而藜科植物如甜菜、藜灰菜等则偏好滨海盐碱荒地。
温带森林植被 | 青岛市崂山景区的森林植被属于华北落叶阔叶林带胶东松栎林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小气候条件,可进一步分为温暖型、干旱型、阴湿型和半湿润型四种类型。 |
温带灌木丛植被 | 主要由黄荆、荆条、胡枝子等组成,多分布于山区林木植被较为茂密的地方。 |
温带草丛植被 | 由黄背草、野谷草、结缕草等多种草本植物构成,是荒山、荒坡等地的优势植物。 |
温带沙生植物植被 | 这类植物多分布在沿河的沙滩与田野,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
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植被 | 主要分布在沿海含盐沙滩地带,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保土固沙能力。 |
农业栽培植被 | 包括经济林木和农作物,如葡萄、苹果、桃、杏、樱桃、梨、山楂、板栗等经济林木,以及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花生等粮食作物,还有蔬菜、瓜类、草莓等经济作物。 |
参考资料: |
土壤资源
青岛市崂山景区地区的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受到中生代花岗岩酸性岩类及喷发熔岩基性岩类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土壤。根据1982年的土壤普查数据,青岛市崂山景区山区内有棕壤、潮土、盐土3个土类,共计7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
重要景点
崂山十二景
主词条:崂山十二景
太清水月
在太清宫看海上月出,别有一番情趣。当万籁俱寂之时,光洁的月亮被一团金辉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倾洒海面,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景色幽奇绝伦。这便是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鱼鳞瀑或玉鳞瀑,因其声似潮涌,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九水的尽头,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高壁裂开如门,瀑布从此泻下,山谷轰鸣,声如澎湃怒潮。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山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门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龙潭喷雨
龙潭瀑又名玉龙瀑,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处跌落于深潭,水如玉龙,吐雾喷雨,景色壮观,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狮岭横云
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几块巨石相叠,侧看成岭,竖看成峰,状若雄狮,横卧在苍茫云雾中,海风吹来,白云宛若游龙,翩若惊鸿,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绚丽。但狮子峰最壮美的景色是“狮峰观日”,人们在狮峰观罢日出,趁晓雾未开,方可尽情地领略“狮岭横云”的妙趣,因而列入崂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黄宗臣有《宿狮子峰》诗:“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棋盘仙弈
仙翁对弈虽未见,棋盘留人论短长。明道观以南这座奇特的孤峰顶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长15米,向西探出了大半部分,崖下悬空,形状很像跳水比赛用的跳台,远远望去又像一株灵芝高插云端。这就是崂山著名的象形石之一——棋盘石。这块凌空高悬的巨大岩石,高3米,宽8米,长15米,石面平坦,能坐几十个人,并刻有双线勾勒的“十”字,传说这就是南极仙翁、北极仙翁当年对弈留下的棋盘,因此取名“棋盘石”。这里奇峰险峻、巨石嵯峨,是游山、观海、赏石的又一绝佳景地。石面上的“十”字的用途据说是道家拜斗修行的方位图。这处景观就是“崂山十二景”之一——“棋盘仙弈”。
那罗延窟
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即达那罗延窟,这座天然的石洞宽7米,高、深各10余米,四壁如削,洞顶有一圆洞,颇似火山喷口,天光由此圆孔透入,据僧人说那罗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炼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国内尚不多见,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那罗佛窟”。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巨峰旭照
巨峰是崂山主峰,俗称“崂顶”,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32·7米。“云海奇观”“旭照奇观”“彩球奇观”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观。特别是“旭照奇观”,绮丽壮美,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冠,称“巨峰旭照”。清代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尤淑孝有诗赞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发扶桑一线通。只有仙灵营窟宅,更无人迹惹天风。群山岳岳凭临外,大海茫茫隐现中。持较岱宗应特绝,碧天咫尺彩云红。”
蔚竹鸣泉
蔚竹庵在九水村东北的凤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处,蔚竹成林,苍松竞茂,怪石奇秀,涧溪成韵,泉水汀咚,清新幽静,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崂山钟灵毓秀,山海奇观,佳景天成,美不胜收,历代游山文人墨客多有称颂。
明霞散绮
从太清宫北上,行约3千米左右,在竹树葱笼、绿荫掩映中便是明霞洞。这里背后石峰耸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有诗赞曰:“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云洞蟠松
白云洞是崂山的道家殿堂,位于海拔400余米的山腰,背依石壁,面临深涧,因常有白云升腾而得名。洞后有一株古松,老干盘曲,虬枝四出,被称为“云洞蟠松”。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由道士姜抚创建,后经宋代白玉蟾增修,形成了一座修道殿堂。明末清初,田白云主持下白云洞正式建成道教观院。洞内呈四方形,宽约7米,进深约7米,高约2米,洞顶平整,地面铺石,主殿原供奉玉皇大帝。洞周围有“青龙石”、“白虎石”、“朱雀石”和“玄武石”四块巨石。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主持重修,建起了青龙阁等24间殿房。白云洞历史上多次遭受战乱破坏,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严重损毁。今白云洞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如200年以上的白玉兰树和“卧风窟”、“菩萨洞”等洞穴,是游客感受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景点。
华楼叠石
华楼山位于崂山水库南岸,海拔408米。华楼峰是矗立山顶东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由一层层岩石组成,宛如一座叠石高楼耸立晴空,故称“华楼”,又因异石突起,犹如华表,又名“华表峰”,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诗赞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秋。”
海峤仙墩
道观寺院
截至2024年10月,青岛市崂山景区共有历代道观寺院如下:庙宇名称 | ||
崇佛寺 | 歇佛寺 | 清风洞 |
石佛寺 | 毗卢庵 | 莲花庵 |
慧炬院 | 大明寺 | 大石寺 |
狮莲院 | 铁佛庵 | 清凉寺 |
法海寺 | 朝阳庵 | 石门庵 |
峡口庙 | 洪门寺 | 白榕庵 |
普济寺 | 清凉院 | 超然庵 |
林花庵 | 海印寺 | 华严寺 |
白云庵 | 观音寺 | 十梅庵 |
普庆庵 | 菩萨庙 | 灵圣寺 |
道观名称 | ||
太平宫 | 海云庵 | 福泰庵 |
上清宫 | 铁瓦殿 | 云峰庵 |
太清宫 | 蔚竹庵 | 慈云庵 |
神清宫 | 卧云庵 | 大水院 |
百福庵 | 石障庵 | 三官庙 |
天仙观 | 东华宫 | 龙王庙 |
遇真庵 | 关帝庙 | 午山庙 |
青龙庙 | 神普庵 | 玉皇庙 |
迎真观 | 驱虎庵 | 聚仙庵 |
寓仙宫 | 窑石庵 | 清真庵 |
通真宫 | 姑子庵 | 熟阳庵 |
大崂观 | 紫榕庵 | 明道观 |
华楼宫 | 万寿宫 | 康公祠 |
聚仙宫 | 全圣观 | 大悲庵 |
清虚庵 | 荒草庵 | 关帝庙 |
凝真观 | 通明宫 | 灵鹫庵 |
黄石宫 | 延寿宫 | 玉灵观 |
明霞洞 | 天齐庙 | 龙王庙 |
圣水庵 | 老母庵 | 天后宫 |
龙泉观 | 弥罗庵 | 倒座庵 |
庵沟院 | 修真庵 | 玄阳观 |
塘子观 | 先天庵 | 三清宫 |
太和观 | 常在庵 | 天后宫 |
玉清宫 | 沧海观 | 老姑庵 |
寿阳庵 | 白云洞 | 杏树庵 |
三元宫 | 松阳庵 | 潮海宫 |
显化庵 | 莲花庵 | 镇水庙 |
华西庵 | 正阳庵 | —— |
参考资料: |
元宝槭古树
2024年11月,青岛人排队看位于青岛市崂山景区神清宫附近的一棵元宝槭古树。据说树龄已达350余年,是崂山区仅有的一株元宝槭古树。这棵元宝槭树形高大优美,树叶呈黄色、橘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古树愈发光彩夺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在树下拍照“打卡”。
文化活动
崂山传说
古代,东海滩上有一只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经常上岸作乱,破坏村庄,危害百姓。王家疃的兄妹大智和大勇决定为民除害。他们走访多位智者,得知需用万人纺的线、万人凑的铁和牛皮,制作白纱绳、四尖大鱼钩和大草牛作为诱饵,并需要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来执行计划。在神秘白衣老人的帮助下,兄妹二人背负老人行走千里,各自成长为力能拔山的巨人。返回家乡后,他们利用乡亲们的帮助,成功用大草牛诱骗并钓住了大鳌鱼,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最终将其固定在由白衣老人变化而成的石头岛上。大鳌鱼死后化为一座山,即“崂山”。佛道之争
一位名为憨山的和尚试图在太清宫前建立海印寺,此举虽得到了皇太后支持,却引发了当地道家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道家代表耿文兰的努力下,神宗皇帝下令拆除了海印寺,恢复了太清宫的原貌,憨山也被流放至远方。据说,憨山大师去世后,其灵魂化作崂山之巅的一尊石像,似乎仍在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着佛道两家的恩怨情仇。活动建设
2024年10月26日,2024“山海骑遇”自行车爬坡赛在青岛市崂山景区巨峰游览区开赛。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97年起,景区逐步推动山林由用材林向风景林转化。1998年,开展风景林规划设计工作。为此,聘请了南京林业大学等学院的专家教授组成规划设计小组,通过野外考察、论证,对景区已开发或计划开发的游览景点、路线进行了初步设计。
保护
森林
崂山森林保护历史悠久,清乾隆四十八年莱州府颁布《护持崂山庙林文告》,规定树木归本庙管理,不得随意采伐。德国、日本侵占胶澳后均有护林法规。1922年中国收回胶澳后也颁布《禁令》等。建国后实行封山护林和植树造林,1963年成立森林警察队,后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山林遭破坏,崂山县发布相关法规。1992年崂山林场由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代管,加强林业管理,每年组织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1993年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完善防火预案。崂山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松树居多,曾多次防治,1973年采用生物防治法效果良好,连续10年未成灾。
文物
崂山因长期无人管理致文物散失毁坏。建国后,青岛市政府于1951年成立崂山郊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1952年起在相关村庄建立22个文物保护小组。1956年王献唐率考古队普查文物。1979年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普查并恢复镌勒刻石。1984年对崂山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立标,1989年、1992年再次对新确定文物保护单位挂牌立标。崂山境内出土文物共1678件,部分文物存于市博物馆,法海寺门前残石造像仍埋地下待发掘。
相关文化
崂山道教武术
崂山道教武术是重要门派,与道教音乐并称“两大精髓”。其历史悠久,距今600多年,张三丰三次来崂山创立新全真派。玄真内家拳是主要派系,201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全套七十二趟,包含刀枪剑棍等器械及多种功法,讲究尚意不尚力,以柔为主、柔中带刚。2008年成立道教武术团,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面塑
崂山面塑是崂山地区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以王哥庄街道的面塑最具代表性。其主料为面粉、鲜奶、鸡蛋、食糖等,重约1-6公斤,饰有彩绘,造形浑圆饱满、形神兼备,体现了崂山百姓纯真朴实的审美追求。2008年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来,具东夷文化气息,后融入十方经韵。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邱处机三次来,使道乐形成独特体系。崂山道乐依地理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以全真正韵为主体,形成闻名道场的“崂山韵”,还有《听涛》等应风音乐。螳螂拳
螳螂拳由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于七)所创。于七察螳螂捕蝉之态,取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上下、左右等法,将古传十八家手法融于一体。他起义失败后潜入崂山出家,把螳螂拳传于僧众,形成太极、梅花、七星、六合等主要流派,成为半岛地区重要武术门类。2008年起,螳螂拳先后入选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子口金钩海米加工技艺
金钩海米因色泽金黄、圆润饱满、虾体弯曲似钩状得名,崂山沙子口地区自古有“金钩海米之乡”美誉。它由崂山沙子口海域特产新鲜蛎虾经多道手工技艺加工而成,具有独特的色泽、形状、味道等,是独具特色的海特产,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获荣誉
1998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获山东省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0年,青岛市崂山景区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
旅游信息
门票
青岛市崂山景区
票价类别 | 门票执行价格 | 观光车票 | ||
4月1日—12月31日 | 1月1日至3月31日 | |||
南线游览区 | 南线游览区(含巨峰) | 90 | 60 | 60 |
南线游览区(不含巨峰) | 90 | 60 | 40 | |
巨峰游览区 | 80 | 50 | 40 | |
太清宫 | 27 | 27 | —— | |
一票制票价 | 南线游览区、九水游览区 | 140 | 90 | 70 |
九水游览区 | 60 | 40 | 30 | |
参考资料: |
青岛市崂山景区二龙山风景区
票价类别 | 门票执行价格 | |
5月1日—次年4月11日 | 4月12日至4月30日 | |
二龙山风景区 | 50 | 30 |
参考资料: |
索道名称 | 单程价格(元/人) |
---|---|
巨峰索道 | 40 |
太清索道 | 45 |
仰口索道 | 35 |
参考资料: |
交通
交通类型 | 交通车站 | 交通线路 |
---|---|---|
公交 | 仰口站 | 青岛公交383路 |
青岛公交615路 | ||
青岛公交616路 | ||
青岛公交618路 | ||
青岛公交620路 | ||
青岛公交627路 | ||
青岛公交635路 | ||
青岛公交653路 | ||
青岛公交926路 | ||
地铁 | 浦里站 | 青岛地铁11号线 |
北九水站 | ||
参考资料: |
路线
游览区名称 | 位置 | 主要游览路线 |
---|---|---|
太清游览区 | 崂山景区南部,紧邻海滨 | 八水河广场——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太清索道——太清宫 |
巨峰游览区 | 崂山景区中心位置,东邻太清,北近华严 | 观光车上山——索道站或步行上山——灵旗峰 |
华严游览区 | 崂山景区东部,南接太清,北靠仰口,西通巨峰 | 法显广场——华藏门——塔院——华严寺——鱼鼓石——那罗延窟 |
仰口游览区 | 崂山景区东北部,与华严游览区相邻,面向黄海 | 太平宫——狮子峰——犹龙洞——仙桃——寿字峰——觅天洞——天苑 |
九水游览区 | 崂山景区西北部,靠近巨峰游览区 | 观崂停车场——木栈道——内三水——无极潭——冷翠峡——七水垂帘——观瀑亭——潮音瀑——蔚竹观 |
二龙山景区 | 崂山景区东北侧,紧挨仰口游览区 | 二龙门——梆子响石——文笔天书——寿星出山——叠湖飞瀑——二龙亭——塘子观——宝盆圣莲——山门望海——妃子洞窟——太平远眺——甘露赐福——塘子观——木栈道——铁索桥——黄岭后——观景台——梆子响石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