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在此处始建三官庵。
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与张道冲等人施建殿宇,在今太清宫三皇殿处建三皇庵。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道士刘若拙被敕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后在此创立太清宫。
金泰和八年(1208年),全真道掌教邱处机在崂山太清宫谈玄传道,使太清宫名声大噪。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格局
崂山太清宫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殿宇、道舍、客房240余间;整个建筑群原由三个独立院落组成,各立山门,并有便门相通,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玉皇殿;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现为太清宫客堂,主要由忠义祠、元辰阁、元君阁、祖师殿、钟楼、鼓楼、东华帝君殿、西王母殿等建筑构成。
崂山太清宫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官殿主要奉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帝、伏羲大帝,轩辕大帝。三皇殿前橼下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圣旨碑和金虎牌文刻。殿前古柏,峻峭挺拔,传是汉代张廉夫手植,人曰汉柏。三官殿因内奉三官大帝而名,殿前左右并植茶花、耐冬各一株。宫内三清殿后巨石之上刻有随山派祖师丘处机之诗十首。
主要建筑
三清殿
崂山太清宫三清殿是太清宫第二大主殿,为长方形院落建筑群,由一个正殿和两个偏殿组成,均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正殿内中奉元始天尊,左奉灵宝天尊,右奉道德天尊,门右面奉王灵官。殿前两厢是两座配殿,东厢是东华殿,中奉东华帝君,左奉南极长生大帝,右奉太阳帝君;西厢是王母殿,中奉西王母天尊,左奉斗母大天尊,右奉太阴妙果素月天尊。三清殿山门以西是关岳祠,左奉汉关壮缪公神位,右奉宋岳武穆公神位。三清殿院外石阶下有清泉一口,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名“神水泉”,为崂山名泉之一。三皇殿
…更多「主要建筑」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特色
中国道教建筑大多采用合院式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合院式布局是指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成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院落与院落通过串联、并联的方式,以横向、纵向组合形式向空间自由延展。崂山的道教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以厚实的花岗岩砌筑成墙基,成为有别于其他地方道教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的顶部,除使用普通的青瓦外,还有黑色的筒瓦、琉璃瓦、铁瓦等,各具特色。
…更多「建筑特色」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物遗存
崂山太清宫三皇殿檐下壁间嵌元世祖辛未年(1271年)敕谕护教文方碑;三清殿院内有明万历年间御赐道藏碑1通;三清殿前有海印寺碑1通;三清殿院内有清乾隆、嘉庆、同治重修碑;宫后有康有为题诗摩崖。宫内藏有万历戊戍年(1598年)刊《道藏》全部5305卷及《道藏》复本158卷。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主词条:张廉夫
相关诗词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保护措施
1982年,崂山太清宫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崂山太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同年,崂山太清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2007年,崂山太清宫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崂山太清宫作为崂山道教建筑群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