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百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了台塑企业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无私捐助和援建。医院座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地区,总规划床位1500床。于2014年11月28日开业,一期开设1000张床位。2015年11月正式为医保患者服务;2017年6月,实现异地医保直接结算;2019年12月30日,医院二期工程正式奠基,规划新增500张床位。综合水平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百位。2022年12月23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设全面转入二次结构、室内外装修等施工阶段。
2025年5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正式启用。
发展历史
2014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行全院床位统一管理,是全国最早探索“共享床位”管理模式的医院之一。
2024年10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项目取得新进展。该项目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磁共振穿刺导航定位手术系统型式检验报告,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多影像多专科磁共振兼容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化突破,将精准助力脏器微创手术治疗。
院区规划
二期工程位于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是“回天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13层、地下3层,主体建筑为医疗综合楼,涵盖门急诊、医技、住院、人防、停车库等,并同步实施了红线内外的市政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新增床位500张,日接诊能力增加6000人次。妇产中心、肝胆胰中心及部分医技平台科室先行启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医院愿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秉持“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价值观,以“提供健康守护、培养医学精英、创新临床研究、追求卓越管理”为使命,坚持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特色(identity)的“4i”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
管理模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秉承“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的宗旨,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医院致力于建构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和先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塑造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学术型医院(academic hospital)。医院开业之初即确立以国际一流医学中心为目标的“三步走”十年发展规划,即2014—2017年,“综合建构,奠定基础”;2018—2020年,“特色发展,塑造品牌”;2021—2025年,“卓越品质,成就一流”。
人才队伍
医院已经形成了涵盖内科部、外科部、妇儿部、专科部、急重症部、医技部、全科与健康医学部的7大医疗部和50余个临床医技专科,初步建成临床布局合理、专科设置完善、优秀人才汇聚、医院治理良善、医疗品质一流,在业界和社会享有美誉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形成了肝胆胰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优势突出的整合式医疗中心,涌现出心脏内科、妇产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放射科、麻醉科等重点专科。医院开展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百余项,创下多项世界记录,以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成功救治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病患,综合水平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百位。
教学研究
医院充分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和国际顶尖学术型医院的先进医学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业已建立了完善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一体化培训体系,启动了基于器官系统的临床医学md教育体系建设。医院于2018年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肝胆胰外科成为国际临床专科fellowship培训中心;泌尿外科成为世界腔内泌尿外科学会(endourology society )fellowship培训基地,同时获批欧洲泌尿学会“set up”泌尿外科内镜手术标准化培训项目。2018年12月,医院获批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社会服务
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经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设立志愿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设立清华长庚发展基金和社会服务基金,募集社会善款发展临床医学并救助困难患者。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医院每年举办近百场健康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自2015年始,医院积极参与医疗援疆援藏,并开展精准医疗帮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华长庚远程医疗系统于2017年9月正式上线,开展线上学术交流和远程会诊业务。
医院特色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依托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及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融医学、理工和人文为一体的高水平医学发展平台,打造一流临床教学医院,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同时,立足于内地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引进并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2025年5月23日,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医院事件
2025年6月25日,从“错换人生28年案”当事人之一许敏(姚策养母)处了解到,其以涉姚策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为由,已起诉姚策妻子熊磊、姚策亲生父母杜新枝、郭希宽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该案于6月26日上午在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许敏称,本次起诉是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了解姚策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治疗过程。她将与姚策养父、代理律师一起出庭。6月25日下午,姚策生母杜新枝表示,对于许敏夫妇的指控,她并不认可,并且她认为许敏的起诉是无理的。姚策在北京的医院也是接受的正常治疗,并非像许敏所怀疑的那般。目前,姚策妻子熊磊、姚策生父郭希宽已前往北京,将出席庭审。
公众号主体介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得到了台塑企业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无私捐助和援建。医院座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地区,总规划床位1500床。于2014年11月28日开业,一期开设1000张床位。2015年11月正式为医保患者服务;2017年6月,实现异地医保直接结算;2019年12月30日,医院二期工程正式奠基,规划新增500张床位。综合水平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百位。2022年12月23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设全面转入二次结构、室内外装修等施工阶段。
2025年5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正式启用。
发展历史
2014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行全院床位统一管理,是全国最早探索“共享床位”管理模式的医院之一。
2024年10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项目取得新进展。该项目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磁共振穿刺导航定位手术系统型式检验报告,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多影像多专科磁共振兼容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化突破,将精准助力脏器微创手术治疗。
院区规划
二期工程位于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是“回天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地上建筑13层、地下3层,主体建筑为医疗综合楼,涵盖门急诊、医技、住院、人防、停车库等,并同步实施了红线内外的市政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新增床位500张,日接诊能力增加6000人次。妇产中心、肝胆胰中心及部分医技平台科室先行启用,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医院愿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秉持“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价值观,以“提供健康守护、培养医学精英、创新临床研究、追求卓越管理”为使命,坚持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特色(identity)的“4i”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
管理模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秉承“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的宗旨,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医院致力于建构卓越医师培养体系和先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塑造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学术型医院(academic hospital)。医院开业之初即确立以国际一流医学中心为目标的“三步走”十年发展规划,即2014—2017年,“综合建构,奠定基础”;2018—2020年,“特色发展,塑造品牌”;2021—2025年,“卓越品质,成就一流”。
人才队伍
医院已经形成了涵盖内科部、外科部、妇儿部、专科部、急重症部、医技部、全科与健康医学部的7大医疗部和50余个临床医技专科,初步建成临床布局合理、专科设置完善、优秀人才汇聚、医院治理良善、医疗品质一流,在业界和社会享有美誉的综合性精品医院;形成了肝胆胰中心、神经中心、消化中心、急重症中心等优势突出的整合式医疗中心,涌现出心脏内科、妇产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放射科、麻醉科等重点专科。医院开展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百余项,创下多项世界记录,以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成功救治了大批来自海内外的复杂危重病患,综合水平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前百位。
教学研究
医院充分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和国际顶尖学术型医院的先进医学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业已建立了完善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一体化培训体系,启动了基于器官系统的临床医学md教育体系建设。医院于2018年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肝胆胰外科成为国际临床专科fellowship培训中心;泌尿外科成为世界腔内泌尿外科学会(endourology society )fellowship培训基地,同时获批欧洲泌尿学会“set up”泌尿外科内镜手术标准化培训项目。2018年12月,医院获批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社会服务
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经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设立志愿服务团队,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设立清华长庚发展基金和社会服务基金,募集社会善款发展临床医学并救助困难患者。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医院每年举办近百场健康公益讲座和义诊活动。自2015年始,医院积极参与医疗援疆援藏,并开展精准医疗帮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华长庚远程医疗系统于2017年9月正式上线,开展线上学术交流和远程会诊业务。
医院特色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依托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及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为融医学、理工和人文为一体的高水平医学发展平台,打造一流临床教学医院,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同时,立足于内地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引进并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所获荣誉
2022年4月,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2025年5月23日,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医院事件
2025年6月25日,从“错换人生28年案”当事人之一许敏(姚策养母)处了解到,其以涉姚策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为由,已起诉姚策妻子熊磊、姚策亲生父母杜新枝、郭希宽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该案于6月26日上午在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许敏称,本次起诉是希望通过法律途径,了解姚策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治疗过程。她将与姚策养父、代理律师一起出庭。6月25日下午,姚策生母杜新枝表示,对于许敏夫妇的指控,她并不认可,并且她认为许敏的起诉是无理的。姚策在北京的医院也是接受的正常治疗,并非像许敏所怀疑的那般。目前,姚策妻子熊磊、姚策生父郭希宽已前往北京,将出席庭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