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64年成立的登州文会馆。其前身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和山东省立医学院。
1883年,聂会东夫妇在登州文会馆建立西医诊所,收徒教授西医,1892年奉调到济南创立华美医院及附设医校,即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885年,武成献开始创办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巴德顺则在邹平的教会医院设立医学堂。1903年,济南、青州、邹平三处医学堂合并为共合医道学堂,1911年4月17日全部搬迁到济南,正式称“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宣告齐鲁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1917年共合大学启用“齐鲁大学”校名,医科同时改称齐鲁大学医科(1928年更名为医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医学院内迁四川成都华西坝,1945年10月迁回济南,1948年6月再迁福州,1949年11月迁回济南。
…更多「办学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学术研究
学科点情况
截至2016年9月,学院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6门学科进入esi前1%。
国家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系所设置
根据2016年9月统计,基础医学院设有10个学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病理学系、药理学系、医学遗传学系、细胞与神经生物学系、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
此外,基础医学院设有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6个教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室、医学形态学教学实验室(含电镜室)、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细胞与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生物医学工程学实验中心(在线考试中心)、生物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环境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位于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园大体保留了始建时的格局。规划由卜道成筹划,美国工程师佩利姆(g·h· perriam)设计,芝加哥三家公司负责建设。所有建筑均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并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手法和符号,为集仿主义手法的代表。
教学区南北轴线长达200多米,轴线最北端为办公楼(已不存,今为综合楼),最南端为康穆礼拜堂(已不存,今为教学八楼),往南两侧依次有考文楼(今教学五楼)与柏根楼(今教学三楼)相对、葛罗神学院(今教学四楼)与奥古斯丁图书馆(已不存,今教学七楼)相对,六栋建筑围合成长200米,宽100米的中心花园,八条卵石铺成的道路呈放射性布置,为西方园林式布局。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均以两旁栽植的花木命名,由北向南为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松音路、青杨路、长柏路。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为当时全国最好的校园之一。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先进事迹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起源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是中国近代西医教育源头之一,距今已有 137 年历史。百余年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教育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我国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教材建设,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创新教育理念等举措,有力推动了教材建设,教材编写取得显著成果。2013 年以来,学院参与国家各级各类出版社教材编写累计达一百余部,学院教师作为第一主编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2 本)、十一五(12 本)和十二五(6 本)国家规划教材 20 部,包括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系列教材,形成了以《组织胚胎学》《断层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医学免疫学》等国家规划教材为代表,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辐射力、层次分明、特色突出、需求广泛的教材群,部分主编教材为国内首创,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