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88年创刊以来,《山西气象》始终立足气象科技领域发展,2002年实施大16开版面改版提升学术期刊规范化水平。截至2013年第2期已连续出版103期,完整记载山西省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与科技成果转化历程。2013年编委会调整后,进一步优化稿件终审机制,确保学术质量。
栏目设置
期刊设有六大核心栏目,覆盖气象科技全领域:
天气分析与预报:侧重山西地区暴雨、飑线等极端天气事件机制分析,收录《"7·30"区域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等代表性论文
气候与气候变化:聚焦山西地区冷暖期转折研究,发表《近45年山西省冷暖期转折中关键的2年》等气候学成果
应用气象:涵盖农业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等应用技术交流
大气环境:涉及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空气质量预测等研究
观测与仪器:刊载新型气象观测设备研发与数据校正技术论文
气象科技服务:分享气象科技成果、业务现代化建设及山西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学术规范
实行稿件三审制与学术不端检测双重机制:
初审:编辑对稿件格式规范性及基本学术价值进行筛选,要求题名不超过20字、引文标注明确
复审:两名专家独立评审,重点考察研究方法创新性与数据可靠性
终审:编委会全体成员集体决议,确保稿件学术水平与期刊定位契合
检测机制:初审阶段及刊发前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重复率超过15%的稿件直接退稿
出版情况
期刊采用a4开本,每期定价8元,电子版同步发行。截至2016年总发文量达1799篇,被引1177次,h指数10,天文地球/大气科学领域发文占比超70%。2008年01期典型目录显示,当期收录文章涵盖天气预报改进、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多个研究方向。自1995年起完整保存往期目录,构建山西省气象科技文献数据库。
社会影响
作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来源期刊,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期刊论文成为山西省气象系统职称评审重要参考,2024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中,主办方通过期刊成果展示气候行动前沿科技。编委成员参与期刊终审工作,推动期刊内容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