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画院古已有之。历代画院是帝王个人所好的产物,尽管有其存在价值,但往往因以帝王私阿为取向,每每为迎合其口味而创作,故其虽有千古不磨的功绩与成果,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在艺术史上本应取得的更灿烂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不少中国画家生计发生困难,以及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等问题,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的建议,组成了“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赖少其,委员唐云、潘天寿、王个簃 、谢稚柳、刘海粟、伍蠡甫、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陈秋草、白蕉、汪东、沈尹默。后进经四年蹉跎,于1960年6月画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为丰子恺,现任院长施大畏。
…更多「发展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门类
向来有“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中国画院是一个中国书画艺术门类齐全(中国画、书法、篆刻、理论),画种兼备(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风格各异的群体,不仅继承发扬中华优秀艺术传统上承前启后,而且在开创艺术风貌中上下求索,建立了以往不朽的辉煌成就。现今健在的老一代画家中,程十发院长就是数十年身体力行,在艺术风格上领异标新的代表人物。他由旧生新,借古开今的画风,昭示着一代大家的经典品味。画院的中青年画家意识到古已有之的创新精神作为有追求画家的目标,在现今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时代,开拓题材,展示精神是他们的不懈追求。如一些画家的作品,或着力表现历史题材,强调规模效应,体现力度深度;或着意描绘世间万象,注重托意寄情,完善自我表现。凡此种种,不一为足。
…更多「门类」介绍请查阅全文…
展品
为了更好地展示艺术精品,画院自筹资金,自行编辑,先后出版了《上海中国画院藏品》《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藏画陈列馆藏品》《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作品丛书》(26册)、《林风眠作品集》《关良作品集》《丹青500年》(4册)等画册,并于1997年起定期出版《上海中国画院通讯》。画家们还个人或集体参与出版了近百种回忆录、辞典、技法丛书、字帖、印谱、论文集等,使多年来取得的艺术成果得以向世人展录。
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原有的老画院因不适应新的需求,经数年努力,于1998年在原址上建成了28层高的 “华仁大厦”。大厦一至六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画院的新居,它有“程十发藏品陈列馆”、“林风眠作品陈列馆”、“上海中国画院画廊”、“上海林风眠艺术研究协会”,以及多功能会议大厅、五个中小会议厅和办公室、创作室。集展览、创作、办公、会议于一体,成为上海中国画艺术研究、学术讨论、创作、展览等活动的中心。
创新
“创作课题制”指的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能否被画院聘用,主要看他(她)的创作课题能不能“中标”。画院原有的画师只保留档案身份、档案工资和原有职称,对其他工资性支出,画院停止支付。画师的报酬主要来源于课题经费以及成果奖励,做到“不养画家养作品”。
2006年新春来临之际,上海中国画院在全国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中率先实施的“创作课题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经画院艺委会评审通过,政府部门拨出150万专项资金收藏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创作课题的21幅优秀作品。
…更多「创新」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