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林清风公众号

杏林清风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河南
公众号ID:hnzyxlqf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杏林清风”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传播廉政理念,建设廉洁杏林。

开发/运营主体:河南中医药大学

关于主体:河南中医药大学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杏林清风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河南中医药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杏林清风是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河南中医药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河中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是以中医药学科发展为特色,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学校由开封迁至郑州并成立河南中医学院;翌年学校成立了中医中药研究所,同时开设中药专业。二十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学校先后搬迁至河南省会计学校、郑州粮食学院、河南农学院;至1980年3月,学校告别流离之路,建校于郑州市金水路1号(今东明校区)。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郑东新区龙子湖校区,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开启了时代新篇。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3月,河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5年6月,学校5个校区,占地面积1862亩,建筑面积97·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2亿元;下设22个学院及书院,36个本科专业和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有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666人,本专科生22432人,统招在校硕士研究生3629人,博士研究生265人,留学生79人。截至2023年5月,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

1953年,河南省卫生厅在开封市东大街河南省卫生人员训练班中附设一个名为“河南省第一届中医进修班”的短期中医进修班。1954年初,第一届进修班结业。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6月成立了河南中医进修学校,直属卫生厅领导,校部设在大袁坑沿街(即省卫生厅旧址)。1958年3月,学校由开封迁至郑州市人民路中段,并于同年8月在河南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河南中医学院,成为全国第二批成立的中医药高校。

几经搬迁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及书院,设有36个本科专业和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院系设置
院系名称专业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中医学(免费医学定向)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类(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中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中医儿科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中医养生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中医学(专升本)
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中医骨伤科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专升本)针灸推拿(高职高专)
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护理学(民族传统体育与保健英语方向)、护理学(中外合作办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中医康复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汉语国际教育)
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联办)
河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医学(海外办学项目)
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联办)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科大联合学院药学(中外合作办学)、制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平乐正骨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尚真书院-
参考来源:截至2024年4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一级学科及10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1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3个。2019年,启动学科特区计划,成立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特区建设。2020年,学校进入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行列,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学科进入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行列。2021年,中医学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2023年,11个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3个学科获批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立项。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
学科建设
类别名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疫病学、中医实验动物学、中药鉴定学、伤寒学、中医脑病学、中医男科学、中药化学、中医急诊学
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学科(群)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公共管理、中药配方精油学、中医药工程学、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分子中药学、中医药特医食品学、中西医信息学、中药化学生物学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医学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中药学、护理、翻译、公共管理、药学、生物与医药
截至2024年4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666人,专任教师1574人。有博士生导师212人,硕士生导师794人。有国医大师4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7人,全国名中医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有“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学者3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中原教育领军人才4人,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10人,中原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青年拔尖人才6人。中原青年博士后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5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8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6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136人。
师资力量
类别名单
国医大师 李振华
唐祖宣
张磊
丁樱
长江学者陈家旭
双聘院士 张改平
“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入选人 李建生
司富春
朱明军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

教学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9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包括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科研平台14个(包括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建设平台2个),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科研平台30个(包括河南省重点实验室6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个),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科研平台30个(包括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建设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科研平台2个(包括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
科研平台
平台级别(类别)名称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科技部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河南中医学院国际合作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药制剂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病理(肾脏)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药药理(呼吸)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备选项目(一临床)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备选项目(二临床)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中医药防止呼吸病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仲景方药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豫药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健康衰老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特色炮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多糖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康复器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儿童智能康复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西医学免疫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儿童肾脏病ai病理及中医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临床应用评价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药骨关节修复基础与临床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细胞与分子诊断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艾灸健康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药大健康管理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现代中药研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药食同源中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智慧护理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安全评价与风险防控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肾脏病中医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道地药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生产一体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豫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认知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儿童肾脏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临床病源微生物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心肺脑复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药活性物质筛选与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医临床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外籍专家工作室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
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中原学者李建生科学家工作室
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豫药全产业链研发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来源:

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徽用套圆形徽标。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院师生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徽标中间由红白相间的“太极图”构成,象征古老的中医药生生不息、和谐永久地发展,同时也象征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表示河南中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太极图”下方是一株绿色植物,绿色象征着希望,也象征中医学院是一片培育中医药人才的沃土,其绿色植物托起的圆形图案象征中医药院校的育人硕果。外环上方“河南中医学院”字样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下方的英文字母是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学校确定的“henan university of cm” (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英文大写。“1958”标明学院建校时间。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有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文化路校区共5个校区,占地面积1862亩,建筑面积97·64万㎡。

龙子湖校区

龙子湖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高校园区龙子湖畔,南临金水大道,东临连霍高速,规划占地面积1309亩,实际使用面积1134亩,规划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

东明路校区

河南中医药大学原校区占地近200亩。2011年,河南中医药大学东迁新校区,原校址即成东明路校区。东明路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1号,占地近200亩。校区内有教学、医疗、生活三个功能区;有研究生处(部)、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教学部门。

人民路校区

人民路校区即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在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医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所,1959年归属河南中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截至2024年4月,医院为一院三区,分别为人民路院区、郑州新区院区、龙子湖院区,人民路院区开设临床科室38个、病区55个、医技科室12个。

东风路校区

东风路校区即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所在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与丰庆路交汇处,占地203亩,医院开设临床医技科室53个,开放床位2300张。

文化路校区

校园环境

穿过宽阔大气的五星广场,伴着音乐喷泉送来的阵阵凉爽,便可以看到学校的图书馆。

校园环境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李小芳
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耀献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建光
党委副书记张加民
副校长田力、彭新、张振强、任献青
纪委书记马素玲
学术副校长万海同
截至2025年6月 参考来源: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职务名单
校长郑玉玲(2008-2016)(截至2022年7月)
校长许二平(2016-2022)(截至2022年12月)

校友情况

校友情况
名单职务/荣誉
丁樱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儿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会长
马建中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
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杨洪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天津市名中医。
郑福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河南)援鄂中医医疗队队长,河南支援湖北的首批中医医疗队领队,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
赵长甲长甲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捐赠学校1亿元。
熊维政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王升启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军职研究员,生物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
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会长
赵丽琴英国仲景医圣堂创始人及董事长,英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诊所管理委员会主席
毛德西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2006年),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李振华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全国首批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张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李秀敏美国西奈山依坎医学院儿科过敏与免疫学教授
孙耀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马宪民79级、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宋兆普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宋氏中医外科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来源:截至2024年4月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时间奖项名称
2024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武术长短兵队获个人项目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3枚、第五名11项,长兵甲a组团体总分全国第四名
2024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全国高校本科院校视频号4月影响力指数排行榜中排名全国首位,这是第三次荣登全国排行榜月榜第一名
2022年河南中医药大学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4月29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团委、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团委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6年)
2021年12月9日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省级优秀工作典型河南中医药大学荣获优秀单位、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优秀品牌等多项省级荣誉
2021年10月荣获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2021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驻固始县武庙集镇皮冲村工作队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4月27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
2021年2月19日入选2020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名单
2020年11月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获得“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7月31日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八段锦
2019年6月被评为河南省第四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荣获“河南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6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档案局先进单位
2016年9月省直文明委、省委省直工委、省体育局主办的“河南省直属机关第六届职工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河南中医药大学获评省直“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2016年5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2015年度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截至2024年6月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