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本科专业44个, 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学院 | 系 | 专业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 - |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概率统计系 | ||
计算与应用数学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系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近代物理系 | ||
天文学系 | ||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
工程与应用物理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科学系 | 管理科学 | |
统计与金融系 | 金融学统计学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化学物理系 | 化学 |
应用化学系 | ||
化学系 | ||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地球物理与空间科学技术系 | 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
地球化学与行星科学系 | 地球化学行星科学环境科学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近代力学系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安全工程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外语系 | 英语 |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考古学 | |
科技传播系 | 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 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 | 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物理应用物理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 未来技术学院 | 量子信息科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 ||
系统生物学系 | ||
医药生物技术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信息与智能学部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自动化系 | 自动化 | |
人工智能专业 | 人工智能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 | 微电子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
附属医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前身为合肥基督医院,始建于1898年,2017年12月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由总院(院本部)、南区(安徽省脑科医院、安徽省心血管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感染病院区(合肥市传染病医院)、北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组成。医院总占地面积(含规划面积)约785亩,总建成面积90·6万平方米,总在建面积(不含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2023年底实际开放床位6314张,设有47个临床医技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个,省临床重点专科33个。
学科建设
学科概览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站显示学校现有3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招生网显示学校有34个一级学科(含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含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共1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6。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类别 | 名称 |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安全技术及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安徽省一级重点学科 | 哲学、天文学、地质学、生态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苏州高等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工作站)、附属第一医院(国级工作站)、国际金融研究院(国级工作站)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量子科学与技术、行星科学与探测技术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大气科学、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学 |
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知识产权、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文物 |
截至2024年5月 |
学科排名
时间 | 学科 | 学科排名 |
---|---|---|
2024年 | 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 前1‰ |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 | 前1%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3204人,其中教授1132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114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共有744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45·2%。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5%,4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层次人才的67·7%。
时间 | 姓名 | 院士类别 |
---|---|---|
2023 | 倪四道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俞汉青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2021 | 封东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万宝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9 | 常进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景虹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陆夕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孙凝晖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吴汉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杨金龙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叶向东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俞书宏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赵红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7 | 卞修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窦贤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何国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陆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田志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王建宇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张东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赵宇亮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5 | 陈仙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晓非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杜江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景益鹏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建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刘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孙世刚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吴伟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2013 | 金红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文清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谭铁牛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向涛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谢毅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赵政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11 | 高鸿钧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葛均波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天初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亚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潘建伟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沈保根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杨学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张明杰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周忠和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9 | 包信和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崔向群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江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万立骏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万元熙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吴曼青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郑永飞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7 | 吴一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 | 王红阳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以成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张裕恒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3 | 陈国良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郭光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洪茂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侯建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曙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饶子和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吴奇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朱日祥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2001 | 范维澄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石耀霖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许祖彦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1999 | 杜善义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国桢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7 | 白春礼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欧阳钟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施蕴渝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魏复盛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伍小平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5 | 何多慧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国杰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马志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3 | 陈颙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1991 | 朱清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参考资料(注:未收录兼职院士):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有教学实验室320个。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5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奖1项。
时间 | 基地名称 | 批次 |
---|---|---|
2020年度 |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第二批 |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王绶绾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2019年度 |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第一批 |
严济慈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卢嘉锡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贝时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大学生心理学、电磁学、生理学、天体物理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地震学原理与应用、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并行计算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 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认识宇宙、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地震活动与地震学、核聚变——人类理想新能源、来自量子世界的新技术、系统生物学与生命、生命科学导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中的光学、人体健康的卫士:免疫系统、极地考察与全新世生态地质学、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中华文化精髓修养之入门及儒家修养篇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科大-微软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实验区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数学类、物理学类、电子信息工程、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球物理学、信息安全、软件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物理学专业、天文学专业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电磁学》课程教学团队、基础生物学教学团队、微积分类课程教学团队、并行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
英才教育
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1985年,中国科大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创办30周年之际,中国科大将原少年班管委会(系级建制)升格为少年班学院。
少部分专业意愿十分明确的学生,从入学起直接进入主修专业,按照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大部分学生实行两段式学科平台培养模式(2+2),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对课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与教务处、相关学院创办“华罗庚班”、“严济慈班”、“物质科学班”等学科强化计划,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可以随时调整进出这些计划。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国科大深化“所系结合”办校方针的具体举措。2009年起,该校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联合开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包括“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等7个基础科学类英才班以及“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4个高技术类英才班。2010年10月,该校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卢嘉锡化学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计算机与信息英才班等5个科技英才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4年,各英才班在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
优秀博士论文
截至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共有285篇论文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