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88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类别 | 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
国家研究中心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国家实验室 |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 国家计委 |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计委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科学技术部 | |
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 |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 | |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 | 科学技术部 | |
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 | 国防科工局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 科学技术部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 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科学技术部 |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 |
其他 |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 科学技术部 |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
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 | 国家计委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 | 国家发改委 |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 | 国家发改委 |
合肥先进光源 | 国家发改委 |
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联合) | 国家发改委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
类别 | 名称 |
---|---|
率先行动机构 |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 |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 |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 |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 |
其他 |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 |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 |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 |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
名称 | 批准单位 |
---|---|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脑启发智能感知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
网络文化内容认知与检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文化和旅游部 |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应急管理部 |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安徽省 |
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 |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 |
生物医学与健康安徽省实验室 | |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 |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衰老生物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 | |
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量子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图形计算与感知交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数字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科学仪器制造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智能低碳信息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新发突发传染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教育厅 |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业融合研究中心 | |
智能决策博弈与数字经济创新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 |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 |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 |
精密科学仪器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表界面化学与能源催化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 | 安徽省发改委 |
安徽省热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 |
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仿生材料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功能膜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 | |
安徽省新型能源梯级利用工程实验室 | |
机器人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 安徽省质监局、安徽省发改委等 |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3年4月): |
名称 | 共建单位 |
---|---|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科技传播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 |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超导量子器件与量子信息联合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及遥感所、地理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广州地化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桂林理工、成都理工、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
海洋物理联合实验室 |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 |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 日本shincron公司 |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 |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 | 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 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参考资料: |
重大科学装置
科研成果
科研成就概况
截至2019年底,学校共获得国家三大奖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1项,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奖获得项数排名c9高校第四位。
2016年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课题组两篇关于氧化镓器件的研究论文被第68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ee iedm)接收。这是中国科大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ieee iedm上发表论文。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董春华教授研究组将光力微腔与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触,证明该混合系统支持磁子-声子-光子的相干耦合,进而实现了可调谐的微波-光波转换。
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他人合作,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兰州大学么志远等合作,使用自主开发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研究了格点规范场理论中的非平衡态热化过程与量子临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具备规范对称性的多体系统处于量子相变临界区域时易于热化到平衡态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牵头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17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国家科技奖励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7项(一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含专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次。
2025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张世武教授、王柳特任教授、金虎副教授与孙帅帅特任教授成功研发了一种具备 19 自由度的轻质仿生灵巧手,能够复现人手级别的功能,有望服务全球上千万上肢截肢患者的手部功能重建与日常生活辅助,并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操作。相关成果 1 月 22 日以 "a lightweight prosthetic hand with 19-dof dexterity and human-level functions"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全媒体环境下治理型内容风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张勇东 |
202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 | 李传锋 |
2020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城镇污水处理厂智能监控和优化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 俞汉青 |
2019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炎症巨噬细胞的活化、调控及效应机制 | 周荣斌 |
2019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移动高清视频编码适配关键技术 | 吴枫 |
201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复杂性研究 | 叶向东 |
201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发动机燃烧反应网络调控理论及方法 | 齐飞 |
2018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均相离子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 徐铜文 |
2017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聚合物/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设计与阻燃机理 | 胡源 |
2017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若干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关系及反应规律性 | 刘磊 |
2016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 | 俞书宏 |
2015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 | 潘建伟 |
201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图像非均匀计算理论与方法 | 吴枫 |
2014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及调控原理 | 俞汉青 |
2013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 | 龚流柱 |
2012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特征结构导向构筑无机纳米功能材料 | 谢毅 |
2012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 | 杜江峰 |
201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平台 | 刘庆峰 |
201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 李曙光 |
2010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 俞书宏 |
2009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过渡族金属氧(硫)化物的电磁行为研究 | 张裕恒 |
2008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 | 田志刚 |
2006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火灾风险评估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范维澄 |
200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单分子结构与电子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侯建国 |
2004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矿物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 | 郑永飞 |
2003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 | 郭光灿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 | 王仁华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空间早期火灾智能监测与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系统 | 范维澄 |
2001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 | 钱逸泰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 | 陈国良 |
科研特色
截至2025年6月,学校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17次入选国际重大进展,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荣登英国物理学会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突破榜首。
重大突破
2022年2月4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号消息,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团队基于超冷锂-镝原子量子模拟平台,首次测得第二声的衰减率(声扩散系数),并以此准确测定了体系的热导率与粘滞系数。
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该成果2021年12月2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2年2月9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教授团队在高性能类脑突触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基于对铁电畴形态和翻转动力学的设计,在铁电量子隧道结中实现了亚纳秒电脉冲下电导态可非易失连续调控的类脑突触器件,可用于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类脑计算系统,该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nat· commun·)。2022年1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竣工。11月10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柔性janus(两面型)螺旋结构的纳米线组装体光热电器件,这种器件的结构可以在不耗费额外能量的同时,以一种柔性结构被动捕获和耗散热量,为实现普适性和高性能热电器件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联合英国学者,详细研究了嫦娥五号月壤中32个质地均匀的撞击玻璃珠。结果发现,撞击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达0·05%。
2024年8月,中国科大天文学系蒋凝、王挺贵、孔旭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首个获得光谱认证、且迄今证据最为确凿的重复性部分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202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类地行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第一性原理自由能计算揭示了火星核和火星幔的分离过程,这对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与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量子纠缠研究
2023年7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相关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年度 | 项目名称 | 入选类别 |
---|---|---|
1998 | 我国科学家关于夸克质量比的研究国际领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从四氯化碳催化热解制金刚石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1999 | 我国科学家确定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取向状态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2000 | 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演变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01 | 科学家成功直接观察分子内部结构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中国科技大学c60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研究获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c60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维取向畴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3 | 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多光子量子纠缠态的操纵与鉴别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4 |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05 |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06 |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2007 | 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2008 |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 年度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 |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 |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新型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及相图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铁基高温超导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 |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欧洲物理学会) | |
2009 | 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基于自旋的量子调控实验研究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双功能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
2010 |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实验实现最远距离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 | |
2012 |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
quantum hops |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science news)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获重大突破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3 |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4 |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记录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2015 | 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double quantum-teleportation milestone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 |
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中科大首次成功实现“单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 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16 | 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研制出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7 | a quantum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proved its potential in 2017 | top ten science stories of 2017(science news) |
particle-free quantum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in the lab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 | |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 年度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 |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我校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量子系统研发创纪录,中国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 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 |
“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18 | quantum cryptography via satellite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我校参与)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2019 | 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界面单位点”新型催化剂结构设计与氢气中微量co的高效去除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0 | 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黑磷复合材料的“界面重构”实现高倍率高容量锂存储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20多年后终获证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关注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1 | “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 | 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参与)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基于稀土离子的固态量子存储 |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 |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2022 | 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开创超冷化学的新纪元) | 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英国物理学会) |
实数量子力学检验系列实验 | 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 | |
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参与) |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
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参与) |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
参考资料: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49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图书、特藏和再造善本)。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20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外文电子图书65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2·56万种、国内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86万份、音视频资料47·6万小时,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学术期刊
《the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 出版,wayne orchiston 教授和 yunli shi 教授担任联合编辑。这是一本开放获取电子期刊,每季度出版一次,分别于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出版。所有论文在出版前都经过审阅。不收取出版费。当前和往期的所有论文均可在此网站以及 sao /nasa 天体物理数据系统 和 黎刹理工大学网站上免费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1992~1993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许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简称 cmi)期刊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承办,田志刚教授担任共同主编。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低温物理学报》: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җ》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实验力学》: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化学物理学报》(cjcp):1988年创刊,致力于报道交叉学科领域的新颖、原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受到国内外化学、物理、材料和生物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数学与统计学通讯》:数学统计学研究提供springer高质量,前沿的研究横跨数学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代数、分析、应用程序、计算科学与工程、动力系统与微分方程、几何和拓扑结构、数学科学史、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数学物理、数论与离散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定量金融学、商业/经济/金融、计算统计数据、纯概率与应用概率、统计理论与方法等领域。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火灾科学》:是火灾过程及其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科技与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期刊。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是科技界、法律界和产业界的战略联盟,是专注科技法学研究、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具有学术出版资质和相关的专业背景。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