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大研究生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校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2、火箭:腾空飞跃的火箭,表达了科大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担当国家使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壮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线条,代表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技英才。

3、打开的书:书本是知识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学子在这里勤奋学习,汲取丰富的知识素养,为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本经过修饰之后,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飞翔的海燕,象征着中国科大这所充满新鲜活力的年轻大学展翅翱翔。

4、正圆形外围轮廓:加工后的校徽增加了庄重典雅的外围轮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称,使校徽与国际化接轨。圆形轮廓将传统的梅花校徽包蕴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元素,而显得更为突出。

5、深蓝色主色调:校徽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宽容的文化品格,与中科院院徽的色调一致,表明中国科大作为中科院所属的大学和母体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校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旗分别以白、红、蓝三种色彩作为底色,其中以白底标准色校徽图案为正式旗帜,红蓝底色反白阴形校徽图案为一般图案。尺寸规格共有5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旗

精神文化

校训

1958年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并请校歌谱曲者吕骥先生到校教唱。从此,校歌中“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1959年开学典礼,郭老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为题作长篇演说,将中国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

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老校长郭沫若倡导建立了‘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这是对郭老在中国科大创办初期不同场合关于校风提法的进一步概括,同时也是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对校风、校训作的新的提炼。

2003年9月,时任校党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一文中指出:“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认真品味起来,不仅语言简约,文辞对称,且内涵深邃广博,入时合理,既含价值观,又有方法论。”

综上所述,科大校训的文字表述,源于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开学典礼致辞,后经不同时期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而成。

“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八个字将为人、为师之要,治学、治教之道,尽含其中,寓意深广。

校歌

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之前,首任校长郭沫若欣然命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亲自题写了校歌歌词《永恒的东风》。9月17日,郭沫若校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的时候,总理仅改动了两个字,把校歌歌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改为“事业”,使文字的表达更为准确。

经总理审定后,郭校长又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先生为之谱曲。郭老说:“我们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

两天后,郭校长又请吕骥先生来校,在大礼堂里教授全体师生们学唱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乐家和政治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激荡科大人的旋律,从此传唱不衰。

校歌
永恒的东风郭沫若/词 吕骥/曲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永远向人民学习,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校庆日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从此,每年9月20日,成为校庆纪念日。

理念精神

精神内涵: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在借鉴、综合、提炼、归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中国科大文化传统研究》课题组提出科大精神的内涵)

文化品格:强国报国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创新进取的精神、民主办学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作风。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