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百科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于2005年3月1日成立,与京区党委采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形式合署办公,负责联系和管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天津、山西的研究院所工作,负责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院地合作工作),以及党建、纪检、监察、审计和相关事务管理工作,并协调院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承担院委托的其他工作。
北京分院系统现有40个研究机构,2个公共支撑单位和2个其他单位。分院系统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和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9年底,北京分院系统共有在职职工2·4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万余人,包括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7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2019年5月27日在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历史沿革
2005年3月,中国科学院印发《关于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5]63号),明确北京分院主要职能、机构与编制。
2005年10月,根据院院地合作局《关于调整兰州分院、北京分院院地合作分工区域的通知》,北京分院院地合作负责联系的工作区域调整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现任领导
何岩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北京分院党组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兼)、京区党委书记(兼)
马扬 北京分院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京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京区纪委书记
曾任领导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院长(兼)
部门设置
北京分院综合处/京区党委办公室负责分院、京区党委的综合事务工作,承担分院党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分院、京区党委工作计划与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负责分院、京区党委重要活动的组织协调,负责联系基层工作协作片,负责京区单位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绿化建设等协调指导工作,负责安全、保卫、保密、稳定等协调、指导、管理工作,负责对口联系国家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文化传统
标志以中国科学院院徽为原形演化而来,反映出北京分院的从属关系;中心抽象化的天坛造型体现出典型的地域特征。
图形以一组动态的几何形体寓意“六大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旋转动感的核心形象似螺旋浆,寓意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标志以圆型为主体体现了团结和谐的工作关系,上下交叉的两个“人”字,象征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分院理念和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是由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管理局,成立于1955年,作为院机关职能部门之一,负责全院财务、总务、器材、基建等项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们提供科研保障和生活文化保障。1991年,中国科学院对院部机关进行了改革,行管局成为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管理。2020年10月,行管局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
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对行管局提出的做好“服务的服务”“服务服务再服务”的工作要求和新时期的职能定位,行管局承担中国科学院京区行政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包括统筹推进京区“3h”工程,在科研人员安居住房、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健康等方面为京区单位提供服务保障;组织推进京区后勤支撑体系建设,承担京区单位后勤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作为中国科学院后勤协会挂靠依托单位,承担日常工作;承担京区公共基础设施运维服务、社会综合治理服务和中关村东区改造工作;承担院委托的京区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工作;承担京区房改办公室和住房资金办公室、院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承担院计划生育委员会、院绿化委员会、院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
历史沿革
为适应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的新要求,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管理局成立,作为机关职能局,负责全院财务、总务、器材、基建等项工作。同年,管理局分别在西郊(现海淀区中关村地区)、北郊(现朝阳区奥运村地区)设立了管理办公室,负责两个地区科研院所后勤服务保障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行管局人牢记使命,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将中国科学院行政后勤保障的重担扛在肩上。不论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建院之初,还是在纷乱不安、困难重重的“文革”年代,抑或是日新月异、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行管局人凭着对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忠诚和牢记使命、迎难而上的精神,为中科院科学家们提供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科研保障。
历任领导
第四任 张向善 张文华 张成梅 罗启林 王旭发 刘清民
第六任 章洪琛 王旭发 李相章 罗启林 刘清民 刘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