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介绍
正式在职职工6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2人,中级职称21人;博士学历7人,硕士学历33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67%
成立以来,北海研究站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预研项目和“863”、“973”以及各种基金课题等研究,共计完成34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各类知识产权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4项;多次获得国家、中科院、中船总等多部委及省市科技成果奖,其中院部级二等奖4次,三等奖8次,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人获得“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称号。
…更多「机构介绍」介绍请查阅全文…
工作定位
牢牢把握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办院方针,按照声学研究所总体发展战略,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紧抓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继续巩固加强传统领域科研优势,积极拓展新兴科研方向,面向海洋装备、轨道交通、智慧家电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努力建设成为中科院声学所在山东半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和新引擎,打造国内声学和信息通信领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
研发平台
1、声与振动控制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声与振动控制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青岛市科技局、中科院声学所以及高新区管委的共同支持下立项建设。已建成六个功能实验室:全消声室、半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驻波管实验室、管道消声实验室,同时还有为航空、高铁等领域预留的噪声与振动控制专用实验室、气动声学及消声风洞、航空发动机及转子动力学实验室,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平台承载了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减振降噪联合实验室、青岛市噪声与振动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声学所北海站声学检测中心等服务载体,围绕声与振动测量、高性能吸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集成实验、研发、检测等平台,为声学材料及装备研发的各个阶段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公共技术服务。该平台重点面向青岛市轨道交通、智慧家电、智能制造、海洋装备等优势产业,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承担了青岛市重大专项任务;研发的吸声降噪材料已应用于青岛地铁11、13号线;开展了青岛国信海天中心超高层建筑设备间减振降噪方案设计研究。已取得cma和cnas检测资质,涉及的检测领域15大类、32项、69个标准(包括对标),可独立开展第三方检测工作,成为国内北方地区覆盖检测标准最多的声学检测机构。
…更多「研发平台」介绍请查阅全文…
主要成绩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青岛减震降噪联合实验室、青岛市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声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转移中心、北京市海洋深部钻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立的目标宽带散射特性理论模型及自主研发的系列仿真软件,已在水声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声纳设计和目标探测提供理论支持。
《海洋环境噪声特征参数预报软件》和《海洋环境噪声反演风速、降雨软件》、《利用海洋环境噪声被动获取地声参数软件》等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服务于水声工程、海洋监测等行业。
…更多「主要成绩」介绍请查阅全文…
科研部门
目标特性研究室
目标特性研究室是国内专门从事水下目标声特性研究的重要单位之一,现有研发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研究员3人,另有在读研究生1人。从“七五”开始,承担多项有关目标声特性方面的预研、基金、973及相关总体所合作等项目。承担的目标声散射特性研究相关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主开发的目标声特性系列预报与评估软件已在目标线型及结构优化设计、目标探测与识别、目标声隐身等水声工程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主要从事水声环境中各类目标宽带声特性基础理论、声特性仿真建模、数值计算方法、计算软件开发、试验测量及信号处理等研究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需求,重点开展目标声特性预报与评估、目标多基地声特性、消声覆盖层声传播特性与机理、海洋信道环境中目标的声特性等应用技术研究。
…更多「科研部门」介绍请查阅全文…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站务、党务、保卫、纪监审、文书、档案、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会、共青团、职代会、妇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科技发展部
科研计划、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国际合作和外事管理、科研统计、科技档案、保密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科普、发展规划、学术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等。
…更多「职能部门」介绍请查阅全文…
发展规划
随着红岛新园区投入使用,北海站进入了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牢记建设声学所在山东半岛的桥头堡的使命任务,紧紧抓住青岛市转方式调结构、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发展机遇,按照“12345”发展目标思路,不断夯实水声学等科研领域的基点,在研发方向、合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创新探索新点,抓住声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一重点,时刻把握国家“双创”活动的重要契机,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不断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体制机制、资金筹措、技术瓶颈等一系列难点,努力发展成为区域内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示范亮点,积极主动、务实创新,多途径多方式加速科研与产业齐头并进,快速抢占科研与产业化的双重高点。
…更多「发展规划」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