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市
公众号ID:WIV-CAS
公众号分类:未归类
关于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分享病毒学前沿,传播科学知识。

开发/运营主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关于主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是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研究机构。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同时拥有中国唯一一个p4(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生物实验室,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为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和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针对人口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战略需求,依托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团簇平台,重点开展病毒学、农业与环境微生物学及新兴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武汉病毒所现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与医药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学研究生3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设立。

1961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改名为中南微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中南微生物研究所改名为武汉微生物研究所。

1966年,中国科学院的地方分院撤消后归属湖北省领导。

1970年,改名为湖北微生物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武汉病毒所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现有在职职工近300人,“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8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23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13项,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际合作项目15项;共发表sci学术论文85篇(其中top 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科技成果230项,获奖成果9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项、中国科学院奖24项、省部委级奖37项);申请专利145件,获得得授权专利83项。

2023年8月,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海艳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增钦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modulation of t cell costimulation by monkeypox virus protein m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首个痘病毒m2蛋白与人源b7·1(hb7·1)和b7·2(hb7·2)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猴痘病毒(mpxv)m2蛋白通过结合b7·1/2共刺激分子从而拮抗cd28/ctla4-b7·1/2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激活的免疫逃逸新机制,为痘病毒的防御提供了新的思路。
部分获奖项目
获奖项目获奖名称获奖时间
防止天然气管道微生物腐蚀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78-3-11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78-3-8
苏云金杆菌天门变种7216菌研究湖北省一等奖1979-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81-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农垦部一等奖1981-3-2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3-5-10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国家科学技术部二等奖1985-3-1
草鱼出血病病原──鱼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农牧渔业部二等奖1985-3-4
京津地区大气微生物背景值调查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5-3-5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一等奖1986-3-2
兔瘟病的研究湖南省三等奖1987-3-4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1988-3-1
耐高温酿酒酵母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1989-3-1
bs-10杀蚊乳剂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1989-3-3
c3-41杀蚊乳剂的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90-3-1
苏云金芽孢菌制剂效价检测标准化技术农业部二等奖1990-3-2
四川省柑桔主要病毒类病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四川省二等奖1991-3-1
微生物在工业污染源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二等奖1991-3-3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农业部一等奖1991-3-5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1993-3-1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1995-3-1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1996-3-1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悬剂)湖北省一等奖1998-3-1
干扰素栓——奥平湖北省二等奖1999-3-1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进化研究湖北省二等奖2001-3-1
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湖北省二等奖2002-3-2
对虾病毒研究湖北省二等奖2003-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新亚种、新基因和特异活性菌株的发现教育部二等奖2004-3-3
虾类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研究教育部二等奖2004-3-4
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2005-12-1
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性研究环境保护部一等奖2009
生物杀蚊幼剂的推广应用与抗性治理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2010
杆状病毒的功能基因组学及感染机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
微生物油脂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
生物传感新原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
广谱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和应用中科院科技发展二等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5

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武汉病毒所现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与医药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学研究生300余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基础医学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所所徽是由其英文名称中w、i、v的艺术图案构成,主色调为绿色,中间部分为紫色。

图案上方是1956为研究所的建立时间。

精神文化

所风: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副所长肖庚富
所长王延轶
纪委书记韩轶
副所长龚鹏、周溪、汲长征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
姓名任职时间
高尚荫1956·06-1984·03
丁达明1985·09-1987·09
何添福1994·04-2000·10
胡志红2000·10-2008·08
陈新文2008·08-2018·11
王延轶2018·11-
历任副所长
姓名任职时间
武祥-2022·04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任职时间
许力1958·03-1959·02
刘然1961·03-1979·12
曹健1980·01-1984·07
汤吉梅1987·09-1992·04
何添福1992·04-1996·06
李兴革1996·06-2004·08
袁志明2004·08-2013·08

获奖荣誉

2021年12月15日,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应急科技攻关团队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

2025年5月,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