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设立。
1961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室改名为中南微生物研究所。
1962年10月,中南微生物研究所改名为武汉微生物研究所。
1966年,中国科学院的地方分院撤消后归属湖北省领导。
1970年,改名为湖北微生物研究所。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武汉病毒所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现有在职职工近300人,“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科院“特聘研究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更多「科研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8年,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23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13项,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际合作项目15项;共发表sci学术论文85篇(其中top 15%以上28篇),比2007年增加60·4%。
据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共有科技成果230项,获奖成果9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项、中国科学院奖24项、省部委级奖37项);申请专利145件,获得得授权专利83项。
获奖项目 | 获奖名称 | 获奖时间 |
---|---|---|
防止天然气管道微生物腐蚀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 1978-3-11 |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 1978-3-8 |
苏云金杆菌天门变种7216菌研究 | 湖北省一等奖 | 1979-3-1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 | 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 1981-3-1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 | 农垦部一等奖 | 1981-3-2 |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 | 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 1983-5-10 |
au—110型微量气动超速离心机 | 国家科学技术部二等奖 | 1985-3-1 |
草鱼出血病病原──鱼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农牧渔业部二等奖 | 1985-3-4 |
京津地区大气微生物背景值调查 | 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 1985-3-5 |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 1986-3-2 |
兔瘟病的研究 | 湖南省三等奖 | 1987-3-4 |
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 | 1988-3-1 |
耐高温酿酒酵母的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等奖 | 1989-3-1 |
bs-10杀蚊乳剂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 | 1989-3-3 |
c3-41杀蚊乳剂的研制与应用 | 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 1990-3-1 |
苏云金芽孢菌制剂效价检测标准化技术 | 农业部二等奖 | 1990-3-2 |
四川省柑桔主要病毒类病害及其检测技术研究 | 四川省二等奖 | 1991-3-1 |
微生物在工业污染源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 中国科学院二等奖 | 1991-3-3 |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 | 农业部一等奖 | 1991-3-5 |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研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 | 1993-3-1 |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 | 1995-3-1 |
中国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商品生产质量标准及应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等奖 | 1996-3-1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悬剂) | 湖北省一等奖 | 1998-3-1 |
干扰素栓——奥平 | 湖北省二等奖 | 1999-3-1 |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进化研究 | 湖北省二等奖 | 2001-3-1 |
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 | 湖北省二等奖 | 2002-3-2 |
对虾病毒研究 | 湖北省二等奖 | 2003-3-1 |
苏云金芽孢杆菌新亚种、新基因和特异活性菌株的发现 | 教育部二等奖 | 2004-3-3 |
虾类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研究 | 教育部二等奖 | 2004-3-4 |
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新技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等奖 | 2005-12-1 |
重要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技术和环境安全性研究 | 环境保护部一等奖 | 2009 |
生物杀蚊幼剂的推广应用与抗性治理 | 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 | 2010 |
杆状病毒的功能基因组学及感染机理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11 |
微生物油脂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4 |
生物传感新原理研究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15 |
广谱高效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和应用 | 中科院科技发展二等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2015 |
学术期刊
…更多「科研成就」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武汉病毒所现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与医药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学研究生300余人。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基础医学
…更多「人才培养」介绍请查阅全文…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副所长 | 肖庚富 |
所长 | 王延轶 |
纪委书记 | 韩轶 |
副所长 | 龚鹏、周溪、汲长征 |
历任领导
姓名 | 任职时间 |
---|---|
高尚荫 | 1956·06-1984·03 |
丁达明 | 1985·09-1987·09 |
何添福 | 1994·04-2000·10 |
胡志红 | 2000·10-2008·08 |
陈新文 | 2008·08-2018·11 |
王延轶 | 2018·11- |
姓名 | 任职时间 |
武祥 | -2022·04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许力 | 1958·03-1959·02 |
刘然 | 1961·03-1979·12 |
曹健 | 1980·01-1984·07 |
汤吉梅 | 1987·09-1992·04 |
何添福 | 1992·04-1996·06 |
李兴革 | 1996·06-2004·08 |
袁志明 | 2004·08-20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