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悠久,是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屈家岭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屈家岭管理区有173平方公里位于京山市境内,所在地区属古荆州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自西汉起,管理区属江夏郡云杜县,隋朝以后一直是京山属地。
…更多「建制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7月,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辖罗汉寺、长滩、何集、易家岭4个办事处,中心城区在易家岭城区,全区共有41个队、村、社区。
名称 | 人口(人数) | 村、社区(个数) | 村民小组(个数) | 国土面积(km²) | 耕地面积(公顷) |
罗汉寺 | 5920 | 7 | 13 | 22·3 | 1415·9 |
长滩 | 8735 | 9 | 41 | 58·5 | 2698 |
何集 | 13310 | 9 | 32 | 51·3 | 2666·7 |
易家岭 | 44289 | 13 | 51 | 83·8 | 2774·6 |
资料来源: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屈家岭管理区地处东经112°47′~112°58′、北纬30°42′~31°05′之间的鄂中地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属冲击平原区。全区221平方公里版图面积(173平方公里位于京山市境内),呈狭长地带,北起钟祥市的上罗汉寺,沿着丘陵平原交接线向东南伸展,穿过京山市境西南部,一直延伸到天门市的青山脚下。屈家岭管理区地形地貌
屈家岭管理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丘陵略大于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丘陵海拔高程100米左右,平原凹凸不等,海拔高程一般在32~37米之间。河流水文
屈家岭管理区境内有三条自然河流,俗称“三水”,即:司马河、青木垱河、季河。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特点
…更多「地理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自然资源
土壤
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低丘坡岗地土壤类型多为地带性黄棕壤,岗顶土层浅薄,养分缺乏,熟化不高;低冲土壤深厚,养分含量高;塝田土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比较理想的高产土壤。此地域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粘土,以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为主,其中潴育型水稻土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5%以上,其次有少量的黄泥田,主要分布在各办事处低丘山嘴和低冲平畈地带,面积约有5万亩。
植被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森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阔叶林、竹林、灌丛、藤本、草本五种类型,有用材林树种80种,经济林树种38种,观赏树种98种,藤本9种,灌木40种,草本3种,有药用本草植物30余种。农作物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共有农作物383种。其中水稻165种,大麦11种,蚕豆7种,大豆16种,玉米22种,高粱9种,红苕3种,棉花29种,油菜19种,花生7种,芝麻19种,绿豆29种。矿产
…更多「自然资源」介绍请查阅全文…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屈家岭管理区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比2012年增长11·41%,其中第一产业3·6亿元,占21%;第二产业7·2亿元,占42·2%;第三产业6·2亿元,占3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9亿元,比2012年增长17·85%;地方财政总收入9376万元,比2012年增长9·9%;完成税收7204万元,比2012年增长9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亿元,比2012年增长22·6%;出口总额1156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34%,比2012年增长69·3%;招商引资完成13·5亿元,完成计划的143%,比2012年增长8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0元,比2012年增长10·1%;农工人均收入9424元,比2012年增长13%。农业
…更多「经济概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口民族
人口
年末常住总人口(人) | 70119 |
出生人数(人) | 583 |
人口出生率(‰) | 8·32 |
人口死亡率(‰) | 4·71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3·61 |
资料来源: |
民族
…更多「人口民族」介绍请查阅全文…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屈家岭管理区城区将分为四大经济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形成以107省道、武荆高速为依托的“三横三纵”的城区区域干道网系统。
2012年至2013年屈家岭投入资金600万元进行绿化建设,2014年城区在原有基础上再投入104万元用于绿地建设和绿化树木栽种。截至2014年7月,城区总绿化面积93372·06㎡,绿化树木4056棵。
…更多「社会事业」介绍请查阅全文…
风俗文化
饮食居住
饮食
主食: 建国前,主食以大米为主,兼食粟米、高粱、玉米、小麦、红薯。农忙时,日进三餐,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饭,太阳当顶吃午饭,太阳落山后吃晚饭。城镇居民吃饭时间,每餐比农村稍为提前。冬闲时,多数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两餐。夏季,本地人喜食“稀米茶”,以充饥解暑。灾荒年景,主、杂粮搭配,干稀搭配,代食品与粮食搭配,山区以葛根、橡子、榔树(香棉)树皮制粉充饥,平原以南瓜、野菜加大麦粉度日。
…更多「风俗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
交通运输
屈家岭管理区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区域内主要公路道路有g42沪蓉(武荆)高速、347国道、348国道、234国道、240国道、省道s311(老汉宜线部分)、新省道s340京山新市至曙光部分、新省道s247客店至潜江部分等线路。
截至2013年底,屈家岭管理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6·697公里,县道44·728公里,乡道190·407公里,村道131·562公里。等级公路达到359·22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5·1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0·801公里,三级公路达到38·114公里,四级公路达到295·2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91·61%,等外公路7·468公里。全区公路养护里程为359·229公里,其中:列养里程为44·728公里,非列养里程314·501公里。
旅游
景区景点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屈家岭管理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实体共有7大类30处(点)。最主要的是有屈家岭文化遗址和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
屈家岭文化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
…更多「旅游」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