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公众号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浙江
公众号ID:zjuocean
公众号分类:资讯 - 学校
关于公众号: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浙江大学,属于资讯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发布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新闻资讯及海洋科普知识。

开发/运营主体:浙江大学

关于主体:浙江大学是中国浙江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百科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ocea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是浙江大学直属专业学院之一,是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办学特区。

海洋学院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历经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海洋学院(筹)、海洋学院(舟山校区)等发展阶段,于2015年9月入驻舟山校区办学。

截至2023年12月底,海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12人。其中:本科生715人,硕士研究生640人,博士研究生506人,留学研究生51人;有专任教师139人(含海洋研究院7人)。。

历史沿革

2003年4月,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2009年5月,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先后成立。

2012年4月,海洋学院筹建领导小组成立。12月,海洋学院(筹)成立,舟山校区开始动工。

2013年7月,正式成立海洋学院。

2015年8月,舟山校区投入使用。9月,海洋学院整体迁入舟山校区,国家海洋局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浙大海洋研究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建有海洋科学系、海洋工程学系、海洋信息学系和港航物流与自由贸易岛研究中心,设有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39人(含海洋研究院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5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0人,百人计划研究员13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10人,讲师/助理研究员3人。近40名教师为院士、国家引才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省特级专家、求是特聘教授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40%拥有海外博士学位,55%为海外引进人才,70%为45周岁及以下青年学者。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9月,学院设有海洋地质与资源、海洋化学与环境、海洋生物与药物、物理海洋与遥感、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海洋结构物与船舶工程、海洋传感与网络、海洋电子与智能系统等9个研究所和港航物流与自由贸易岛研究中心,共建有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舟山海洋分院。

学院建有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海洋观测-成像试验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试验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材料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海上试验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浙江省“智慧东海”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就

截止至2023年,近五年来,海洋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86项,合同总金额超12亿元;授权发明专利497项;主持或参与的70项科研成果获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参与“蛟龙号”“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水下直升机、水声通信机、无人无缆潜水器异构组网、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多波束低轨卫星宽带通信芯片、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与采样装备技术、深海组网接驳技术、人工上升流技术等方面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学术资源

文化传统

院徽

院徽以太极图鱼形纹整体演化而成的蓝色波浪图案为主体,内含oceancollegescienceengineering 等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表示海洋学院的院名和主要的专业属性。

整个校徽既彰显了“海洋”的特质,又赋予了科学与工程“和谐”发展的含义。

院训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长王立忠
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梅德庆
海洋研究院院长张海生
海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文
副院长韩喜球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锋
党委委员、副院长瞿逢重、周亦斌

历任领导

历任学院党委书记
序号姓名
1朱世强
2陈鹰
3王瑞飞
历任学院院长
序号姓名
1陈鹰

公众号主体介绍浙江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是由浙江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由国家举办,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高校,也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是入选珠峰计划、英才计划、101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14年停办。1928年于求是书院旧址新建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举校西迁,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7430707平方米;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有全日制学生70035人、国际学生6360人,教职工9649人。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有本科专业119个。

历史沿革

求是溯源

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1897年5月21日,在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在杭州正式办学。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清末新政的陆续推进,学校几经更名,历经“浙江求是大学堂”(1901年)、“浙江大学堂”(1902年)、“浙江高等学堂”(1904年)、“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校开设119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

浙江大学学部一览表(截至2024年7月)
学部学院(系)
人文学部历史学院、文学院、哲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
社会科学学部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光华法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学部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化学系、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工学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海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信息学部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农业生命环境学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医药学部医学院、药学院

浙江大学本科专业情况表(截至2023年)
专业名称学位学科门类
哲学哲学哲学
汉语言文学文学文学
古典文献学文学文学
编辑出版学文学文学
历史学历史学历史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历史学
美术学艺术学艺术学
书法学艺术学艺术学
中国画艺术学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艺术学
环境设计艺术学艺术学
艺术与科技艺术学艺术学
英语文学文学
俄语文学文学
德语文学文学
法语文学文学
西班牙语文学文学
日语文学文学
翻译文学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文学
新闻学文学文学
传播学文学文学
广播电视学文学文学
广告学文学文学
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
财政学经济学经济学
金融学经济学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经济学
法学法学法学
教育学教育学教育学
体育教育教育学教育学
运动训练教育学教育学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学教育学
体育经济与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管理学
工商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市场营销管理学管理学
会计学管理学管理学
财务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物流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旅游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法学
国际政治法学法学
社会学法学法学
农林经济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行政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学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管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理学
统计学理学理学
物理学理学理学
化学理学理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学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理学理学
大气科学理学理学
地质学理学理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理学
心理学理学理学
应用心理学理学理学
机械工程工学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工学工学
工业工程工学管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学工学
车辆工程工学工学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工学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工学工学
自动化工学工学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工学工学
土木工程工学工学
水利水电工程工学工学
交通工程工学工学
建筑学建筑学工学
城乡规划工学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工学
制药工程工学工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生物工程工学工学
海洋科学理学理学
海洋工程与技术工学工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学工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工学工学
工程力学工学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学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信息工程工学工学
机器人工程工学工学
工业设计工学工学
人工智能工学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工学
信息安全工学工学
数字媒体技术工学工学
产品设计艺术学艺术学
软件工程工学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工学
生物科学理学理学
生物技术理学理学
生物信息学理学理学
生态学理学理学
农业工程工学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学工学
环境工程工学工学
环境科学理学工学
资源环境科学理学工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农学
农学农学农学
园艺农学农学
植物保护农学农学
茶学农学农学
应用生物科学农学农学
园林农学农学
动物科学农学农学
动物医学农学农学
基础医学医学医学
生物医学理学医学
临床医学医学医学
口腔医学医学医学
预防医学医学医学
药学理学医学
药物制剂理学医学
汉语言文学文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工学工学
生物信息学理学理学
机械工程工学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工学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工学工学
土木工程工学工学
生物医学理学医学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自然科学创新单元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自然科学创新机构(截至2023年)
类型机构名称
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绿色饲料与健康养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固体废物能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工业生物催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药物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智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病毒性肝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保健和儿童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国际纳米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先进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园艺作物品质调控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海洋土木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肝病和肝移植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生缺陷诊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脑与脑机融合前沿中心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系统稳态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多脏器衰竭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图书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病历与智能专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抗肿瘤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长兴作物有害生物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舟山群岛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后处理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产地处理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光谱检测重点实验室
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卫生健康委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卫生健康委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卫生健康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与毒理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肾病)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心血管)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胃肠病)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与代谢实验室(三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血液病)实验室(三级)
其他部委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中央网信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浙江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东海实验室
浙江应用数学中心浙江应用数学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细胞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脑血管检测技术与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电磁及复合暴露健康危害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微生物生化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空间结构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腔镜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磁传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肾脏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可再生能源电气装备与系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与输配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园艺植物整合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大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制冷与低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吸附分离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临床体外诊断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工高效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微纳电子器件智能系统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肝胆胰肿瘤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口腔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观测-成像试验区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殖障碍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作物病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量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电机系统智能控制与变流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骨骼肌肉退变与再生修复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地学大数据与地球深部资源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免疫与炎症疾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能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研究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增龄与理化损伤性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血管介入与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区块链与网络空间治理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激发态材料合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癌症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遗传缺陷与发育障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角膜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能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严重创伤与烧伤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递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协同感知与自主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学精准检验与监测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神经外科疾病精准诊治及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微量有毒化学物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频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智能运维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汽车智能热管理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参加)、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电子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认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网络媒体云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电子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认知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网络媒体云处理与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
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兴作物有害生物浙江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腹腔脏器微创诊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运动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肝病和肝移植研究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园艺产品品质调控技术研创与应用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洋土木工程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食品药品安全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生缺陷诊治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消化道肿瘤研究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微创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调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心血管疾病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健康食品制造与品质控制国际合作基地、种质创新与分子设计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饲料研发与安全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环境污染与生态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化工智能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肿瘤免疫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新基地、高分子健康材料与应用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电力电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殖健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工程生物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微纳设计与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情绪和情感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医学与工程转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软机器与柔性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学影像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工业自动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海洋装备试验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生物催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微生物制药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低碳烃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移动终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医学人工智能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磁性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疾病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微创技术与装备研发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创意智能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数理心理健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工程及数字孪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智慧交通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无人机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口腔生物材料与器械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作物精准设计育种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眼部疾病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液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氢能装备与安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膀胱肿瘤创新诊治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高可靠高安全软件工程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新中心、作物品质与产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东海协同创新中心、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校标

学校校标分内外两圈,两圈之间为中英文字形的“浙江大学”,内圈下方的数字“1897”表示浙江大学的创建年份,校标中央展翅飞翔的“求是鹰”代表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

校旗

学校校旗形状为矩形,旗面正中为“浙江大学”四字,左上角为“求是鹰”标志;旗面海蓝色底,“求是鹰”标志为浅蓝色,字纯黄色。

精神文化

校区情况

学校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7390613平方米。其中,之江大学校址(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紫金港校区

紫金港校区
校区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占地面积5369亩
设备设施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教学仪器设备2000多台套智云实验室生物实验中心
建筑东教学楼、西教学楼、风雨操场、图书信息中心ac楼、计算中心、食堂、生命科学学院大楼、室外游泳池、明清古民居、紫金港校区医院、生物物理科研用房、实验田及农科教用房工程、文体中心、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纳米组团、校陈列馆及学生活动中心、农生组团、建工学院组团工程、医学院、药学院组团、金工、化学、生物试验中心、化学试剂仓库及辅助用房、教工宿舍、西区图书馆、档案馆、学生生活区组团(北)、游泳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职能机构党政机关办公所在地、综合保障组、投资控制组、项目管理组、招投标工作组、计划财务组、安全保卫组、智慧校园建设组、实验室设备组、家具组
学院专业外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
师生人数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国际生共计3万余人

玉泉校区

玉泉校区
校区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占地面积 1100多亩
建筑邵逸夫科学馆、邵逸夫体育馆、永谦活动中心、欧阳纯美科学楼、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曹光彪高科技大楼等
职能机构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国际教育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及16个院系党政机关
学院专业经济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球科学系、机械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能源工程学系、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航空航天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光电信息工程学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师生人数高年级在读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

西溪校区

西溪校区
校区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148号
占地面积501·51亩
建筑邵逸夫科教馆、教学主楼、田家炳书院、艺术大楼、文物馆
职能机构档案馆、出版社、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
学院专业人文、教育、传媒、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心理系,经济、管理、公管、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材料、化工、高分子、信电、计算机、生仪、环资、国际教育、继教学院

华家池校区

华家池校区
校区地址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路268号
占地面积1484亩
设备设施教学楼群、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宾馆、医院、银行、邮局、教学实验农场、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校园计算机网络中心、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
建筑和平馆、民主馆与团结馆、嫘祖馆、神农馆、土壤馆、蚕桑馆、东大楼、西大楼
职能机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所在地
学院专业继续教育学院

之江校区

之江校区
校区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51号
占地面积650多亩
建筑主楼、钟楼、旧图书馆、二号楼、三号楼、七号楼、曾宪梓大楼、四号楼、六号楼
职能机构浙大人文高等研究院
学院专业光华法学院
师生人数近1000名师生员工

舟山校区

舟山校区
校区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浙大路1号
占地面积约600亩
设备设施操纵性水池、消声水池、港航大厅、基础实验室平台
建筑体育中心、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海洋科学实验室与综合办公楼
学院专业海洋学院

海宁校区

海宁校区
校区地址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
占地面积1200亩
设备设施3个办学单位,12个国际研究中心,共启用实验室137间,其中科研实验室96间,教学实验室41间,实验室总面积逾2万平方米,超过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共69台
建筑湖东综合体、书院、体育中心、校医院、教学南区、教学北区、教工俱乐部
学院专业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师生人数在校学生3033人(其中本科生1646、研究生1022、博士研究生365),留学生450人,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10余位科技领军人才以及来自14个国家的75位专聘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截至2025年6月)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任少波
校长、党委副书记马琰铭
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傅强、黄翔峰、朱慧
副校长王立忠、吴健、黄先海、李晓明、陈刚、王靖岱、周江洪
党委常委任少波、马琰铭、朱世强、王立忠、吴健、傅强、黄先海、黄翔峰、李晓明、朱慧、陈刚、叶恭银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截至2025年6月)
校名职位姓名任期
求是书院至浙江高等学校时期
求是书院总办(兼)林启1897·05-1900·05
求是书院总理陆懋勋1900-1901·09
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劳乃宣1901·10-1902
浙江大学堂总理劳乃宣1902·02-1903·06
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陶葆廉1903·07-1904
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陆懋勋1904-1906
浙江高等学堂监督项藻馨1905-1906·07
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吴震春1906-1910
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孙智敏1910-1912
浙江高等学堂校长邵裴子1912-1912·06
浙江高等学堂校长陈大齐1912·07-1913
浙江高等学堂校长胡壮猷1913-1914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至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第三中山大学校长蒋梦麟1927·07-1927·08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蒋梦麟1927·08-1928·02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1928·05-1930·07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邵裴子1930·07-1932·03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程天放1932·03-1933·03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1933·03-1936·04
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1936·04-1949·05
浙江大学时期
浙江大学校长马寅初1949·08-1951·05
浙江大学校长(兼)沙文汉1952·10-1953·01
浙江大学校长(兼)霍士廉1953·04-1958·04
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1958·04-1962·03
浙江大学校长(兼)陈伟达1962·05-1968·04
浙江大学校长(兼)钱三强1978·12-1982·06
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1982·06-1984·02
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1982·06-1989·09
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1984·02-1988·01
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1988·01-1995·04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1995·04-1998·09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1998·09-2006·07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2006·07-2013·02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2013·06-2015·02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2015·03-2022·12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2022·12-2025·02
原杭州大学(含浙江师范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兼)刘丹1952·02-1952·12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俞仲武1952·12-1957·05
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陈立1957·05-1958·11
杭州大学校长(兼)林乎加1959·05-1962·05
杭州大学校长(兼)吕志先1962·05-1964·04
杭州大学校长(兼)王家扬1978·07-1979·03
杭州大学校长陈立1979·03-1983·09
杭州大学名誉校长陈立1983·10-1998·09
杭州大学校长薛艳庄1983·09-1986·01
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1986·01-1996·06
杭州大学校长郑小明1996·06-1998·09
原浙江农业大学(含浙江农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农学院院长(兼)吴植椽1952·12-1957·05
浙江农学院院长金孟加1957·05-1960·03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李丰平1960·03-1961·09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丁振麟1961·09-1965·11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陈作霖1978·07-1979·03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丁振麟1979·03-1979·06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1980·03-1983·09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陈子元1983·09-1989·09
浙江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祖祥1984·06-1996·11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兼)李德葆1989·09-1993·03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夏英武1993·03-1997·11
浙江农业大学校长程家安1997·11-1998·09
原浙江医科大学(含浙江医学院)历任校(院)长
浙江医学院院长(兼)洪式闾1951·10-1955·04
浙江医学院院长王仲侨1956·02-1958·09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李蓝炎1964·03-1968·11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兼)王耀亭1978·07-1979·03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王季午1979·03-1984·01
浙江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王季午1984·01-1998·09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1984·01-1996·10
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陈昭典1996·10-1998·09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逸夫科学馆

浙大邵逸夫科学馆是邵逸夫先生在浙大的首个捐赠项目。

求是大讲堂

求是大讲堂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区,南临西区中心湖面,设计融合了求是书院文化元素,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的古代建筑特征,因地制宜结合了校区自然地形和水系。

启真湖南华园

南华园位于紫金港校区内西南部一片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湿地内,三面临水,是古雅林园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校友情况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科学家、文化大师。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 “最美奋斗者”和220余位两院院士等。

部分杰出校友
姓名成就
陈望道中国著名语言家、教育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
李政道诺贝尔奖获得者
谷超豪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开甲八一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赵九章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束星北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
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梁文锋量化私募企业幻方以及国产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创始人
(注:仅为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所获荣誉

荣誉奖项(部分)
时间奖项名称
2009年12月荣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十五周年突出贡献奖”
2010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2016年1月荣获“教育系统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2016年10月荣获“第二届浙江省工业大奖特别贡献奖”
2017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集体总分和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一,同时荣获“先进集体奖”
2019年5月荣获首届“泰晤士亚洲大奖”五大奖项之一的“年度国际战略奖”
2020年10月浙江大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2020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
2021年9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入选特色基地(教育)
2021年9月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8月入围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2023年3月浙江大学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
反食品浪费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大学生竞赛2022年度全国总决赛成功举办,浙江大学代表队获得亚军
2023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23年8月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浙江大学排名第33
2025年6月2026qs世界大学排名49名

©wxnum.cn 公众号大全